Primary/Mechanical跟Secondary/Biological Implant stability之間的關係—Monje(2019)

這篇是AO在2018年開會討論最新植牙相關議題的統合性文章。這類的文章大多是以目前在該領域的專家,整合他們的想法及最新的文獻,去做一個臨床的建議。

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結論的第一點:Primary/Mechanical跟Secondary/Biological是有統計上的正相關,就是你一開始就沒有初始穩定度,那就不會有正式的骨整合。

其他看起來都沒有什麼證據,像是insertion torque跟implant survival沒有統計相關等等。

Crestal window sinus elevation的方式—Soardi(2020)

一般在上顎後牙區缺骨,想要做sinus lift的手術,我們會想到osteotome用頂的,或是lateral window開側窗兩種方式。那這篇文章提到的方式,是在骨質只剩下2mm的極薄情形下,直接從crestal window去補骨。在作者累積的案例上,補骨的高度可以超過1cm,之後植牙的存活率也很好。以下看圖說故事了。

心血管疾病跟牙周病/植體周圍炎之間關係的系統性回顧—Froum(2020)

這篇文章是去回顧,從1990-2020之間,有提到cadiovascular disease跟periodontitis/peri-implantitis,共搜尋到的206篇文章,然後去回顧其中符合條件的51篇文章。根據最近研究的趨勢,理論上心血管跟牙周病是有相關的。

但是回顧的文章中,卻沒有辦法指出證據心血管疾病跟牙周病/植體周圍炎有相關。所以要靠更多的研究才能夠去定論。

上顎前牙植牙軟硬組織重建的案例—Urban(2021)

看到Urban的名字,大致上就知道又補了很多的骨頭了。這個案例很漂亮的說明了,上顎前牙缺損很大,要花很多的時間才能重建(兩年)。如果只是功能上重建,其實不用這麼麻煩,但是長期來說,目前的極限應該就是這樣了。以下看圖說故事啦!

新式植牙設計在上顎前牙美觀區的即拔即種案例—Chu(2021)

這篇文章是由在做上顎前牙即拔即種的大師Dr. Chu團隊發表的。他們因為做很多這樣的案例,發現在這個位置,植體根部要盡量的大去卡住骨頭,而頸部要小一點(減少40%)而讓美觀更好。而且稍微做一點斜頸,盡量做成screw retained。以下看圖說故事,尤其是最後一張的要點,有在做即拔即種的醫師應該是覺得統整得相當好。

Decision tree for Vertical Bone Augmentation—Misch(2021)

在臨床上,我們要下決定時,若是已經有一個decision tree,比較不會去犯錯。類似我們去做個SOP,那在做Vertical Bone Augmentation的時候呢?

這篇文章是去分成Low(小於5mm),Medium(5-8mm),High(>8mm)的垂直骨喪失,然後有五個術式:GBR(Guided bone regeneration),BG(Block grafts),TM(Titanium mesh),IG(Interpositional graft),DO(Distraction osteogenesis)。另外在小於5mm還有OE(Orthodontic extrusion)

另外,文章也提到,如果需要骨頭垂直生長3mm以上的,不建議當次一起置放植體。

 比較不同植體接頭的ISO 14801 Fatigue test protocol—Thome(2021)

這篇文章是去比較,用五種不同的接頭,比較ISO 14801的機械性質。實驗上是使用同一個廠牌的植體,有external/internal,有傳統六角也有morse taper。結果毫不意外的的是在五百萬次的撞擊下,結果是差不多的。所以機械上都是夠力,有爭論的是不同的接頭,細菌會不會滲透造成bone loss?但也有不同的派系,是覺得接頭夠力,用足夠的軟組織保護就好。這不太會有完全的定論的。

植體成功率跟鄰牙根管治療狀況的系統性回顧—Berlin-Broner(2021)

我們在做植牙的時候,在遇到鄰牙有根管的問題,多半是根尖有cyst或是abscess,亦或是有側跟管,在X光上看起來就是一團黑影。那我們都盡量會去避免植牙在有這樣問題的自然牙旁邊。為什麼?

這篇文章去回顧,因為符合條件的文章只有七篇,統計上看其來沒有相關,但各篇文章的結論盡是建議盡量不要植牙在有根管問題的牙齒旁邊,沒有證據但是也很難做一個完整的研究。只能說因為這樣做的失敗機會比較大,還是要在臨床上避免。

統計全口假牙的使用年限—Taylor(2021)

在臨床上常被問到,我的假牙可以用多久?因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材料,其實很難有個定論。大致上來說,我所看到的文獻,若是固定式的假牙,應該會落在10-13年左右。活動假牙?我之前看過的文獻落在7-10年左右。

這篇回顧性的文章,整理出來,上顎是10.26(標準差3.8),下顎是8.63(標準差2.63)。整體說是10.06(標準差4.03)。所以看起來若是正常製作的全口假牙,我想應該可以預期能夠使用到7年以上,因為材料也會老化,屆時應該是要視情況來更換新的假牙。

回顧不同的post其長期survival rates—Martino(2020)

這個回顧性的研究是去統計dental school,在754支post的長期追蹤下結果如何。三種post分別為prefabricated metal,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Cast metal三種post。

結論:

  1. 十年長期追蹤,三種post之survival rate並無統計上差異
  2. Root在有超過75%bone surrounding之下存活率較高
  3. 後牙存活率比前牙高
  4. Complete coverage之存活率顯著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