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植牙周圍軟組織的厚度及crestal bone loss的關聯性回顧—Akcali(2017)

Clin Oral Impl Res 2017 Vol.28 P.1046-1053

Clin Oral Impl Res 2017 Vol.28-1

這篇文章的題目真的很有種,在這幾年的文獻中,很多的大師,都提出植牙旁邊的軟組織越厚,尤其至少有好的2mm角質化牙齦。就會很神奇的保留植牙旁的骨頭。這篇回顧性的文章,回顧篩選的將近3000篇文獻,只選出6篇,結論是文獻不足所以沒有什麼結論。那這六篇中,有五篇是同一個作者:Dr. Linkevicius。

這位來自立陶宛的醫師,有他的一套Zero bone loss的理論,基本上來說,他支持軟組織要“厚”的理論,因為biological會自然的形成,所以植體上面的軟組織若是不足,你可以:種深一點或是補軟組織?這看醫師自己的背景來選擇了。

COIR 2017 Vol.28-2

對於青少年後牙嚴重蛀牙在根管治療後使用post and core案例統計—Tickotsky(2017)

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458-460

IJP 2017 Vol.30-1

我們在臨床上,會看到一些年紀很輕不超過18歲,但是後牙恆牙已經蛀得亂七八糟需要根管治療。那這樣的狀況要怎麼做?

這篇文章是去回顧48顆在青少年時期有做過根管治療的恆牙,使用post and core然後填補,追蹤的情況。追蹤的時間從1-6年,其中有5顆拔掉(10.8%),13顆需要重新修補(27%)。整體來說還有一定的存活率。因為樣本數低,所以只能做為參考,我個人的見解是無論我們做得再怎麼好的補綴物,都需要患者的配合維護,不然都是白工。在青少年就全口蛀的患者,我觀察的情形其社經狀況通常都不佳,做牙冠可能真的付擔不起,此時盡量好的填補,可能是唯一解。

目前對於磨牙的概念—Manfredini(2017)

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437-438

IJP 2017 Vol.30-1

我們在臨床上,其實會遇到不少會有磨牙的患者。已經有很多的文獻指出,磨牙會讓植牙失敗機會增高。那我們臨床醫師咬小心注意什麼?這篇短短兩頁的文章其實寫得不錯。

其中,關於小孩子的磨牙,要注意三點:第一,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未完全,造成混亂,但是第二和第三點就要小心,第二是小孩子的心因性或是在社交上出現問題,第三則是呼吸道有阻礙而讓肌肉不正常的運動以尋求呼吸道的暢通。

至於成人的部分,可以以multiple-P方式:plates(硬式咬合板), pep talk(鼓勵?應該是醫師的善意提醒?), psychology(心理的輔導), pills(藥物)。

因為磨牙很複雜,要小心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也要小心的處理。

 

比較zirconia和metal bridge framework的5年RCT研究—Sailer(2017)

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426-428

IJP 2017 Vol.30-1

關於zirconia bridge和metal ceramic bridge已經有很多相關文獻去探討其可行性以及長久性。這篇最新的5年RCT文章其結果也是一樣的,目前zirconia bridge相當的成熟,在CAD/CAM更加普及的情形下,未來全瓷應該會取代大多的metal ceramic crown/bridge。

所以這幾年應該會有一波全瓷降價而傳統PFM升價(因為人工會越來越貴)的潮流,我預測這不會拖太久。

IJP 2017 Vol.30-2IJP 2017 Vol.30-3IJP 2017 Vol.30-4IJP 2017 Vol.30-5

不同的黏著系統對於fiber post bond strength的影響—Rodriques(2017)

JPD 2017 Vol.118 P.493-499

JPD 2017 Vol.118-1

關於黏著正式的post,我個人一向就是使用resin cement。礙於經費問題,這幾年在美國及台灣,都是用3M Rely X Unicem 2(美國)以及 U200 (台灣)。那為什麼不用所謂更強更複雜的resin cement?我的看法跟這篇文章是一致的,因為靠近根尖,一旦越深,resin越不會被光啟動,而不會有好的bonding效果。

所以就想盡辦法把原來post的標準做好一點,黏著劑的部分就用最順手那一隻就好。

JPD 2017 Vol.118-2

TMD和dental occlusion有無相關的系統性回顧—Manfredini(2017)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7 Vol.44 P.908-923

JOR 2017 Vol.44-1

這篇文章是最新的JOR回顧性文章,他回顧了一個我們常遇到但是很難回答患者的題目:TMD和咬合有沒有相關?

直接跳結論:經過文獻的回顧,TMD和咬合沒有相關!

那,我們有遇到咬合干擾,然後又有TMD的患者,要不要調咬合?

這我不敢回答,但如果是我,我只敢把CO的咬點部分,平均分散而已,側方的調整部分,患者會告訴我們,因為患者就是我們的老師。

JOR 2017 Vol.44-2

對於OVD的最新回顧—Alhajj(2017)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7 Vol.44 P.896-907

JOR 2017 Vol.44-1

在補綴的這個領域,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 ( OVD )是一個入門的討論題目。但是這個OVD並沒有一個相對客觀的方式可以取得,除非你拿到了患者在恆牙剛完整長出的紀錄,但因為很多時候患者也可能會改變,所以OVD是動態的,會隨著患者的年紀及生活狀況而改變。

這篇文章是個懶人包,它介紹了目前可行取得post extraction OVD的方式,也告訴你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方式是有科學根據的,你能夠做的就是比較好幾種取OVD的方式,然後選擇看起來最可信任的而已。

JOR 2017 Vol.44-2

不同人種其上顎正中門牙寬度和臉寬度的關係—Parciak(2017)

JPD 2017 Vol.118 P.54-510

JPD 2017 Vol.118-1.jpg

我們在做全口假牙的時候,總會遇到上顎前牙選牙齒尺寸的時候。還好多半時候我們的患者都可以用基本的排牙尺抓到平均值,然後很少會遇到有問題的(除了我最近一位患者給我拿游標尺規定我牙齒要排多少大小的…)那有沒有什麼黃金公式?

這個研究在白種人,亞洲人和非裔人種,去統計上顎前牙跟臉的寬度的相關聯性,大致上可以抓在顴骨間的距離的1/20是上顎正中門牙的寬度,但是差異性很大,所以不能當成絕對的公式。

這也就是我覺得,無論數位再怎麼設計,也比不上mock up到患者口內,也比不上真的model。

JPD 2017 Vol.118-2

缺牙和懷孕時期抽菸的相關性—Al-Ani(2017)

JDR 2017 Vol.96 P.1014-1019

JDR 2017 Vol.96-1

這篇也是JDR的文章,但是研究的結果感覺就比較牽強,在89位有缺失恆牙側門齒加上一顆小臼齒的成人,去找他們的母親填寫問卷,然後比較沒有缺牙的那個族群,去看在懷孕期有沒有抽菸跟小孩有沒有缺恆牙(hypodontia)有無關係。

結果如果是一天抽10隻以上的母親,小孩有恆牙缺牙的機會在統計上有差異。解釋的理由是因為抽菸會使發育牙齒的細胞可能不會生長。當然這不是絕對,但懷孕時期抽煙就是不好,也可以用來警惕孕婦。

JDR 2017 Vol.96-2

咀嚼與記憶的相關聯性—Fukushima-Nakayama(2017)

JDR 2017 Vol.96 P.1058-1066

JDR 2017 Vol.96-1

這篇是JDR的,內容一如往常對於臨床醫師相當艱深。簡單來說,給老鼠吃一般食物和軟質食物,比較其咀嚼肌群及骨骼牙齒,還有對於刺激的反應速度。發現吃軟質的實驗組,都明顯地比之一般食物的對照組的反應差。在臨床上比較難去證實,因為咬合功能不佳然後只吃流質的患者,腦袋會退化比較快?我看的患者有一半以上是65歲以上,我個人的經驗是牙齒好的患者,腦袋會比較清楚一點…

JDR 2017 Vol.96-2JDR 2017 Vol.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