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方法去做implant abutment replica以控制cement volume的方式—Lee(2016)

jpd-2016-vol-116-p-25-28

jpd-2016-vol-116-1

 

這個方法是很好但是很貴,有錢的話可以試試看。簡單來說就是用掃描後的數位的製作abutment replica,去擠出過多的cement…希望未來可以更便宜一點更普遍一點。

jpd-2016-vol-116-2jpd-2016-vol-116-3jpd-2016-vol-116-4

使用Er, Cr YSGG Laser在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之後的效果—Magaz(2016)

ijprd-2016-vol-36-p-715-721

ijprd-2016-vol-36-1

 

目前雷射對於牙周病的治療,我不能說沒有效果,但是我覺得這因人而異。這篇研究是使用Er, Cr YSGG Laser,然後隨機去在已經做完SRP牙周治療的患者使用,最後在追蹤看看有沒有差異。

結果是有沒有用雷射對於牙周治療沒有差異,雖然我覺得個人手法可能有差異,但是有牽扯到雷射學會或是廠商,事情就會複雜一些。

ijprd-2016-vol-36-2ijprd-2016-vol-36-3ijprd-2016-vol-36-4ijprd-2016-vol-36-5

統合手術及假牙部分並利用abutment去恢復單顆植牙的papilla—Urban(2016)

ijprd-2016-vol-36-p-665-671

ijprd-2016-vol-36-1

 

之前的那篇文章是用CT graft去補缺損,但是若是缺損超過3mm, 沒辦法單純補肉怎麼辦?或是隔壁鄰牙牙周狀況太差沒有骨頭可以支撐?還是要補骨補肉雙管齊下,另外配合convex custom abutment。但是長期來說有沒有問題?真的很難說,盡人事聽天命。

手術部分就是盡力去補,作者喜歡自體骨加上Emdogain,也有補CT graft。然後在abutment方面有加上convex以撐起牙肉。文章內容寫得很詳細,Dr. Urban的文章算是不藏細節的了。

ijprd-2016-vol-36-2ijprd-2016-vol-36-3ijprd-2016-vol-36-4

 

在transmucosal implant植牙時補上submargin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對於shallow buccal dehiscence的三年追蹤—Stefanini(2016)

ijprd-2016-vol-36-p-621-630

ijprd-2016-vol-36-1

 

我看完這篇文章,又忍不住對於Dr. Zuccelli的團隊致敬,也改變了我的植牙思考模式。我在受贗復假牙專科訓的時候,很少有機會去接所謂tissue level implant,一開始我會去問為什麼,後來其實是因為我們配合的手術醫師多半是新手,種tissue level若是種不好很難收尾,所以乾脆就用bone level加上custom abutment,這也是我很常用的招式,我也相信是種不好的唯一解(除了不接出或是拿掉重種外,但以上很難跟患者解釋)。

在20個有shallow buccal bone dehiscence(小於3mm),利用Straumann Standard Plus,將implant abutment connection放在bone之上2mm, 加上buccal side flap之內縫上一塊CT graft。在追蹤三年後仍然保持良好。

那為什麼不可以用bone level加上長的healing abutment?因為這個團隊認為這樣bone 會繼續向下掉,連帶拖累soft tissue。我的專長畢竟是在硬組織的方面,軟組織的部分真的要再多進修。

ijprd-2016-vol-36-2ijprd-2016-vol-36-3ijprd-2016-vol-36-4ijprd-2016-vol-36-5

上顎全口沒有補骨植牙重建比較immediate loading or delayed loading之追蹤—Busenlechner(2016)

ijmoi-2016-vol-31-p-900-905

ijomi-2016-vol-31-1

 

這篇研究是上顎無牙,使用植牙做全口固定式假牙的研究,種植的植體是在兩個sinus中間(叫做interantral implants)。這個團隊的case量也很驚人,整體來說也超過500支的植體。這研究主要針對immediate loading(當天就給provisional)或是delayed(等三個月)。

整體來說的成功率很高,8年植體存活率都有95%左右。所以作者群是認為與其在後牙區補骨,倒不如直接種在兩個sinus之間有骨頭的區域,成功率也很好。

ijomi-2016-vol-31-2ijomi-2016-vol-31-3

在上顎後牙種植斜植體後immediate loading的五年追蹤—Queridinha(2016)

ijmoi-2016-vol-31-p-891-899

ijomi-2016-vol-31-1

 

這篇文章是去比較在上顎後牙區,用兩種方式種植兩隻植體,第一種是種兩隻直的,第二種是種一支直的然後另一隻種斜的,然後去追蹤五年的臨床狀況。我覺得厲害的是這個研究團隊可以各組找30位患者,但注意一看,原來是Dr. Malo的團隊,這樣謎題就解開了,只有他真的是會去想種斜的植體,但是他的做法的確有他的理論及實際case report的基礎。

像是這個研究的結果,兩組的存活率幾乎一樣沒有差異,斜的植體反而還有比較少的marginal bone loss(雖然沒有差到很多但有統計上差異). 在種植斜植體已經不是什麼旁門左道的時代,可以在真的compromise的情況下使用。

ijomi-2016-vol-31-2ijomi-2016-vol-31-3ijomi-2016-vol-31-4

評估對於全口無牙的患者使用implant-supported prosthesis的滿意度—de Souza(2016)

ijmoi-2016-vol-31-p-884-890

ijomi-2016-vol-31-1

 

這個研究是去使用問卷問有做Branemark protocol(就是相當於all-on-4)以及implant retained overdenture,使用上的滿意度。當然比起傳統的CD,有植牙會帶來很多的方便,穩固性也有進步,所以整體來說的滿意度高於80%,而有疼痛的機率也約20%。

看起來感覺不錯,但是我必須要警告的是,因為有牽扯到植牙的重建部分,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滿意,要留下退路,才能讓醫師與病人都安全下莊。做得再好的植牙固定式假牙,還是有兩成會抱怨會痛,問為什麼做OVD?答案最多是因為沒有那麼多錢,有錢就做fixed.所以一定要再三確認患者的精神狀態,是不是你可以承受得了。

ijomi-2016-vol-31-2ijomi-2016-vol-31-3ijomi-2016-vol-31-4

做Flapped or Flapless surgery對於initial crestial bone loss的影響—Maier(2016)

ijmoi-2016-vol-31-p-876-883

ijomi-2016-vol-31-1

 

我們在做植牙的時候,通常會預期到有initial bone loss, 尤其是在第一年的時候。很多的文獻告訴我們因為我們翻了mucoperiosteal flap, 所以骨頭會稍微吸收。那如果做flapless的植牙,理論上沒有翻開骨膜,應該比較不會吸收吧。

這個實驗是在種植195支植體時候,隨機分配要不要翻flap去植牙,然後去追蹤一年看marginal bone的變化。因為手術醫師是同樣的醫師所以差異性質應該可以減到最低。

結果有翻flap的第一年bone loss平均是0.55mm, 而flapless的第一年平均bone竟然反而增加0.09mm. 在統計上是有差異性的。所以作者認為如果有機會做flapless, 應該可以保留更多的骨質。

ijomi-2016-vol-31-2ijomi-2016-vol-31-3ijomi-2016-vol-31-4

 

在compromise和noncompromise extraction socket裡做socket preservation有沒有效果的CBCT研究—Koutouzis(2016)

ijmoi-2016-vol-31-p-849-854

ijomi-2016-vol-31-1

 

這篇研究我覺得還滿有實戰的價值,他是去統計上顎拔單顆牙後要去植牙,在拔牙後socket有缺損或是沒有缺損的狀況下,都去做socket preservation,然後之後再植牙,植牙時候看buccal surface有沒有需要再補骨(有螺紋露出)。

跳過細節的部份,作者統計出來的結果是無論拔牙後的socket有無缺損,做完socket preservation後等骨頭長好再植牙,需要再補骨的機率是差不多的,也就是在植牙的時候額外要補骨的機會其實不低(這篇文章是說兩成到四成)

ijomi-2016-vol-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