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123-132
這一篇回顧性的文章是在回顧有關於使用肌肉伸展,像是復健的方式,可以來改善甚至是治療Bruxism的症狀?因為內文相當的專業,有部分不是牙科領域的感覺,所以我節錄幾點我覺得重點:
- Bruxism應該不只是motor dysfunction,而是sensorimotor dysfunction
- 要怎麼拉?要拉多種?真的很難量化
- 拉的過程及頻率?也很難決定
- 但是還是一個有趣的主題,值得再繼續研究
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123-132
這一篇回顧性的文章是在回顧有關於使用肌肉伸展,像是復健的方式,可以來改善甚至是治療Bruxism的症狀?因為內文相當的專業,有部分不是牙科領域的感覺,所以我節錄幾點我覺得重點:
這篇文章比較偏OD的部分,就是我個人的弱項,所以不敢多做評論,只是提出這篇研究中的結果跟各位分享:就是我們在做fixed pros的preparation之後,會在dentin做immediate sealing的動作,那到底要在我們剛車完牙齒還沒有黏上temp的時候做,還是在一切都做完後temp拿下要黏final時候再sealing?
實驗的結果是建議要先做immediate dentin dealing,之後再用temp cement,這樣最後的resin cement鍵結力會比較好。這樣也比較合理,畢竟印模之前應該就要決定好最終的形狀才是。
這篇案例很有趣,是我第一次看到也是想到會有這樣的狀況,就是在上顎全口無牙的患者,在後牙區有口鼻相通的一個開口,然後這個醫師使用了fit checker去測試CD的intagilo surface,然後不幸的是其中一部份的fit checker就掉進去鼻竇裡面了。只好使用Caldwell-Luc sinusotomy去取出異物,患者也等了一年才覺得回復正常。這告訴了我們如果有口鼻相通的狀況,無論是你要reline,或者是放一些比較可能會跑進去的材料,你要不就墊紗布,要不就乖乖用PIP吧。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 P.216-223
這篇統計研究是隨機找100位全口完整有牙的患者,然後去拍照計算真實的咬合平面與horizontal plane, Ala-tragus (superior or inferior) line的角度差異。結果是這樣:平均來說,真實水平面和ala-superior tragus是順時針多3度左右,ala-inferior tragus是逆時針少4度左右。所以這樣來說,選耳珠-ala是不是就會準?不是的,因為有不小的標準差,所以還是要看臨床狀況決定咬合的平面如何。
這篇研究是去比較看看,在掃描一個長的牙橋的時候,如果在中間軟組織面貼上一個定位點,看這樣掃描之後會不會比較精準,因為目前口掃機掃描固定的部分,像是牙齒硬組織,已經是相當的準,但軟組織的部份就仍有一些爭議。結果是在中間放置一個定位點,掃描出來比較精準,但是可能要更多的研究來比較佐證。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 P.252-260
這篇文章很有誠意地去統計植牙的寬度和長度,然後提出統計後大致上對於植牙的寬度及長度的標準。大致上小於3mm是extra-narrow,小於3.75是narrow,大於5mm是wide; 長度小於6mm是extra-short,小於10mm是short,大於13mm是long。
因為每篇關於植牙的研究都會去定義植體的尺寸,但也很難去統一標準,所以如果能統一應該會比較好。
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133-135
通常在做cemented implant crown的cement選擇,我原本是用implant專用的resin cement,但是在台灣賣得有點貴,所以我目前是用non-eugenol temp cement。那為什麼我用temporary cement?主要是因為未來有可能要重鎖螺絲,可能要修復瓷裂,可能要改mesial contact open。但是這樣會不會掉?會,尤其是我沒有拿捏好的時候,abutment height很短,這時候就會一直掉,只好改用permanent cement。
這個研究使用兩種不同高度的abutment(4.0,5.5mm)以五種不同的cement。當然abutment height越高越穩定,這就不用多說,但是temp cement會隨著時間變得更弱,而permanent cement反之會越來越強,這就比較少聽過了,提供各位臨床時參考。
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153-155
這篇研究我覺得相當有意思,所以雖然他的樣本數只有11位患者,但是和我在臨床上看到的情況很類似。在這些有parafunction的患者中,使用polyether印模倒模,然後將模型用CAD/CAM掃描後,去看牙齒在一年後的磨耗量。發現的結果是在上顎正中門齒的磨耗量最大,而前牙都有磨耗到140um的程度。我是覺得未來口掃機比較普及之後,可以立即的追蹤患者牙齒的整體磨耗,是一個很大留下患者的賣點,不知道未來會如何?
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242-244
在上顎做implant retained OVD的時候,我一律都是跟患者說至少要種四隻,前二後二。這樣不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在這篇文章中就敘述的很清楚。這個研究在五位有implant/teeth abutment OVD的患者,使用儀器去測量只有前面兩隻abutment以及四隻abutment的使用下,下方組織的支持差異。結果使用兩隻的組織支持量為60%而使用四隻的組織支持量為30%左右。這樣在臨床上的意義是,如果你使用越少支abutment,那給予軟組織的應力一定會上升,下方的骨質會不會因此吸收?需不需要常常的reline?另外我心中的疙瘩就是我第一個看到上顎做2 implant OVD的患者,植體失敗的很快,心中陰影一直趕不走,所以我上顎都是要種四隻以上才做implant OVD,要不要splinting就要看咬合空間了。
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266-268
這篇案例文章是使用口掃機,直接掃描需要做obturator的患者口內,然後使用3D列印印出framework後再去鑄造,使用framework在口內取altercast,然後在3D列印出的cast上繼續完成這個obturator。後面有一張重疊圖,可以看到綠色的部分也就是牙齒,其實口掃的精確度已經和傳統的取模幾乎一樣,但是越遠離牙齒,就越不準。所以口掃機現在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軟組織,另外就是價錢的問題讓要踏入這個領域的門檻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