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藥物和植牙失敗率的關係—Carr(2019)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9 Vol.28 P.743-749

JOP 2019 Vol.28-1

看到Dr. Alan Carr的文章,就知道是著名的Mayo Clinic的統計文章了。簡單來說這篇文章是去統計在Mayo Clinic 從1983-2014之間的6358位患者,有接受過植牙,然後跟他們服用的藥物交叉比較,看看有沒有因為藥物而造成植牙的失敗率提高。

以往我們所唸的文章,以及我所知,目前公認IV注射骨鬆藥物可能造成顎骨壞死,但這篇文章統計起來,結論是“都沒有影響”。當然這樣的回顧性統計,年限拉得很長,老問題就是變因太多了。總結就是吃的藥物應該是沒有什麼影響,而是患者本身的疾病若是真的很糟,醫師要衡量一下植牙是否利大於弊。

JOP 2019 Vol.28-2

比較單顆植牙在上下顎的成功機率—Lang(2019)

JPD 2019 Vol.121 P.611-617

JPD 2019 Vol.121-1

我目前在臨床上的工作,簡單分成兩等份,一般牙科(OD/ENDO/Scaling)佔掉一半,假牙(CD/RPD/ Implant)佔另一半。假牙的部分其實做的沒有到很多,植牙也是。剛好最近在統計回到台灣五年的植牙數據,也剛剛好看到這篇文章,竟然有相似的植牙數量跟失敗率,於是分享一下。

作者群回顧了431個單顆植牙的案例,然後一共失敗了17隻植體,然後去比較上下顎的失敗率。發現根本沒差…連位置也沒有什麼差異。我是覺得一樣的研究都是差不多,因為變因太多了。

所以我是跟我的患者說,成功率約96%,為什麼會失敗有時候我也不知道。位置沒有什麼大差異,當然我們會去避免一些基本的準則,我會再分享給大家。

JPD 2019 Vol.121-2

Zirconia以及lithium discilicate使用的黏著劑會影響臨床的表現嗎?—Maroulakos(2019)

JPD 2019 Vol.121 P.754-765

JPD 2019 Vol.121-1

這篇文章爭議較大,但是可能短期內也就是如此。我們在黏著全瓷冠時,一定要用resin cement?用GI or Polycarboxylate? 在篩選的17篇文章中,統計起來的效果是在臨床的表現,黏著效果是一樣的,但需要更正式的長期臨床追蹤才能定論。這篇是AAFP的正式報告,有一定的質量。

我覺得要注意的是顏色,因為我有時候在活髓牙使用Polycarboxylate黏的,效果很好。但是薄的全瓷我還是用self-etch resin,因為顏色差異過大。

JPD 2019 Vol.121-2JPD 2019 Vol.121-3

在增加咬合垂直高度時,門牙增加1mm,大臼齒會增高多少?—Sharon(2019)

JPD 2019 Vol.122 P.115-118JPD 2019 Vol.122-1

這篇文章的標題很快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們在做假牙補綴,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判斷OVD (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的狀況,是要改還是維持?要改的話,要改多少?

這個研究使用一個增高咬合的標準物體,然後墊高1mm在正中門牙,去測量上下犬齒跟第一大臼齒的咬合提高多少。以往的文章研究,大約是門牙增高1mm,第一大臼齒增高0.5mm,或是咬合器上的pin提高1mm,第一大臼齒提高約0.33mm。

這個研究的結果是:門牙提高1mm,犬齒增高0.95mm,第一大臼齒增高0.73mm,標準差都是0.03mm。

這團隊還搞出了一個複雜的數學公式去推算,連pin距離門牙多遠也可以代入。我是覺得每一個case都不同,本來就是要量身定做,但有時候我們會用徒手去堆高度,這時候這個數據就有意義。

JPD 2019 Vol.122-2JPD 2019 Vol.122-3JPD 2019 Vol.122-4

 

植牙的interproximal contact loss機率如何以及會影響植牙周圍組織?—French(2019)

JPD 2019 Vol.122 P.108-114

JPD 2019 Vol.122-1

這篇回顧性的文章,是在同一間私人牙科機構,去統計其18年間,做的4325支植體,統計有沒有interproximal contact loss的情形。同時也看有沒有bone loss或是mucositis的狀況。

令人驚訝的,整體來說有17%的植體有這樣的現象。下顎的機會大於上顎,追蹤到第八年甚至有29%的機會。但是跟bone loss及mucositis沒有很大相關。我想我看到的狀況並沒有這麼糟,但是要提醒後牙區一旦出現而沒有處理,可能會造成鄰牙的蛀牙。

JPD 2019 Vol.122-2JPD 2019 Vol.122-3JPD 2019 Vol.122-4

電腦模擬植牙時沖水的效率如何—Hu(2019)

JPD 2019 Vol.122 e.1-9

JPD 2019 Vol.122-1

先說,這篇文章是用電腦模擬,使用2.2mm pilot drill鑽10mm,然後使用不同的沖水速度20,40,60,80 ml/min和不同的轉速 600,800,1000,1200 rpm,看到底有沒有關鍵的變因。

結果:只要沖水速度在60ml/min以上,鑽頭可以得到適當的沖洗降溫效果。如果小於這個給水速度,可能鑽頭會得不到適當的沖洗。

JPD 2019 Vol.122-2JPD 2019 Vol.122-3JPD 2019 Vol.122-4

有oral parafunction的患者其咬合敏感度是否較高?—Bucci(2019)

JPD 2019 Vol.122 P.119-122

JPD 2019 Vol.122-1.jpg

三個月沒有更新也沒有看paper了,今天偶然看到最新的JPD,這篇文章在提到有parafunction的患者,看了有所感受。

實驗就是找有跟沒有parafunction的受試者,隨機去咬不同厚度的咬合紙,從8 um (0.008 mm) to 72 um (0.072 mm)然後找看看有沒有差異。結果 “有oral parafunction"的受試者,在超過56um的厚度,會比較容易感受(p<0.005)。

這跟之前的實驗來說,大致上符合,也就是可能會磨牙的患者,其咬合敏感度較高。但是是因為咬合敏感度高造成parafunction?還是相反?

因為變因過多,這應該沒有定論。我只相信有parafunction的患者,在大腦管理牙齒的部分是有問題的,要改善不是很容易的。

JPD 2019 Vol.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