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植牙手術經驗與使用手術導板的精確度研究—Fernandez-Gil(2017)

IJOMI 2017 Vol.32 P.515-524IJOMI 2017 Vol.32-1

關於植牙的手術導引板,已經有相當多的廠商課程等等,那有沒有幫助?這篇研究找了15位醫師,分別是很有經驗的,有植牙過的醫師和新手醫師,然後去比較使用手術模板,植牙的準確性。直接跳結果,雖然每一組只有五位醫師,結果是有經驗的醫師比起完全新手醫師,植牙角度準0.5度。所以?有用導板就可以讓新手醫師種的準?畢竟是模型的研究,但也表示模板的幫助很大。

醫師及患者對於前牙美學的評估能力比較—Arunyanak(2017)

JPD 2017 Vol.118 P.10-17

JPD 2017 Vol.118-1.jpg

這篇回顧文章回顧統計了11篇有關於植牙美學,醫師和患者的判斷比較。如同我臨床遇到的狀況,患者對於美觀的在意程度,通常是小於醫師的,通常患者會在意的就是牙冠的顏色,形狀也是相當重要,但是牙齦的部分就不一定會注意到,會不會卡食物這件事才是重點啊!所以文獻回顧上不知道有沒有植牙假牙卡食物的統計相關文獻,要再查查看~

JPD 2017 Vol.118-2JPD 2017 Vol.118-3

比較不同設計的植牙鑽頭的機械性質及溫度上升的狀況—Oh(2017)

IJOMI 2017 Vol.32 P.483-488

IJOMI 2017 Vol.32-1

這個實驗是去比較2-fluted, 3-fluted, 4-fluted的鑽頭,然後鑽15mm的深度,然後去測試溫度的變化,還有所需的時間。直接跳到結果,就是2-fluted所造成的溫度的上升最少,儘管切削力稍差一點,但是溫度上升越少對於骨頭越好。

IJOMI 2017 Vol.32-2IJOMI 2017 Vol.32-3IJOMI 2017 Vol.32-4

在做上顎植牙固定式假牙的wax try in對於未來的lip support 是否準確—Uhlendorf(2017)

IJOMI 2017 Vol.32 P.593-597

IJOMI 2017 Vol.32-1

這篇研究還不錯,就是在九位原本是戴傳統全口假牙,然後要換成植牙固定式全口假牙,中間會有一個wax try in的過程,這樣的wax try in有沒有效果?跟未來的植牙固定式假牙對於lip support 及profile的差異?結果是這樣的wax try in 是有效果的,還是要保留wax try in的這個步驟。

IJOMI 2017 Vol.32-2IJOMI 2017 Vol.32-3IJOMI 2017 Vol.32-4IJOMI 2017 Vol.32-5IJOMI 2017 Vol.32-6

不同植體系統的cortical & trabecular bone的癒合程度比較—Marao(2017)

IJOMI 2017 Vol.32 P.585-592

IJOMI 2017 Vol.32-1

不同的植體,植入齒槽骨後到底表現會是如何?我們知道會有骨整合,但是不同的系統會不會有很大的差異?這篇研究使用三個不同廠牌:Zimmer, Nobel Groovy, Implacil,然後在beagle dog植入後兩週和六週去做組織切片看Bone-to-implant contact (BIC)和 new bone area fraction occupancy (BAFO)。結果果然不同廠牌的早期癒合都有點不一樣,至於哪時可以完成骨整合?除了廠商的建議之外,之前使用經驗也是可以參考的。

IJOMI 2017 Vol.32-2

(經典)在無牙牙脊使用植牙的15年研究—Adell(1981)

Int J Oral Surg 1981 Vol.10 P.387-416

Int J Oral Surg 1981 Vol.10-1

這篇就是植牙相關的文章中被引用的第一名,Adell et al.在1981年發表的文章,他們的團隊在1965-1980年在371個患者中植入了2768支植體,然後統計分析這些植體的表現如何。內文很長,最常被引用的重點是:上顎的存活率約8成下顎約9成,第一年會損失1.5mm的骨質而之後每年損失0.1mm骨質。我覺得非常厲害的是這樣的植體是遠在我出生之前,所以使用的材料已經遠不如我們今日所使用的,所以現在的植體成功率更高,骨頭也越不會掉。但其研究的規模數目以及嚴謹度,在現在的研究中已經很難看得到,真的是相當的佩服!

Int J Oral Surg 1981 Vol.10-2Int J Oral Surg 1981 Vol.10-3Int J Oral Surg 1981 Vol.10-4Int J Oral Surg 1981 Vol.10-5Int J Oral Surg 1981 Vol.10-6Int J Oral Surg 1981 Vol.10-7Int J Oral Surg 1981 Vol.10-8Int J Oral Surg 1981 Vol.10-9Int J Oral Surg 1981 Vol.10-10

最常被引用的植牙文章—Fardi(2017)

IJOMI 2017 Vol.32 P.555-564

IJOMI 2017 Vol.32-1

植牙的出現可以說是改變了牙醫師很多,無論是治療的方向及武器更多元,牙科的研究更幾乎圍繞在植牙相關的部分居多。那所謂的經典文獻,到底有哪些呢?這一篇回顧性文章幫大家整理了最常被引用的100篇文獻,能夠被一再的引用,表示其重要性非同凡響。最常被引用的文獻比較集中在1996-2000年間,第一名的文章是Adell et al在1981年發表的,被引用的次數遠超過其他的文章,我上Google搜尋,其引用的數目比文章寫的2229次還要多,幾乎要3000次的引用。這篇文章我特地去找到了電子檔,真的是相當的精彩,在我出生之前植牙的知識就已經如此成熟,真的佩服這些前輩的耕耘,讓我們晚輩可以在牙科的治療上有如此強大的武器可以使用。

這篇文章明天會接著po上來。

IJOMI 2017 Vol.32-2IJOMI 2017 Vol.32-3

植牙的臨時假牙選擇—Fardi(2017)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 P.331-338

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1

植牙的臨時假牙,其實選擇性就只有兩個,就是固定和活動。這其實對於各位高手們應該不難,但是對於植牙的入門者,就會疑惑要怎麼做。依照這篇文章的表格,你就會了解就只有五個選擇:1. interim RPD 2. Essix appliance 3. Resin-bonded FPD 4. Fixed interim prosthesis on remaining teeth 5. Provisional implants

所以既然只有五種選擇,臨床時候就不用想那麼久了

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2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3

在增加一顆單顆植牙的咬合壓力改變—Ruque(2017)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 P.275-279

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1

這個實驗其實很單純,就是在15個有單側缺一顆後牙的患者,用T-scan去測試比較咬合力的改變。結果也如正常的邏輯一樣,增加一顆單顆後牙植牙,可以平均增加該區域的咬合力4.18%,減少對側的咬合力2.9%,減少前牙的咬合力1.4%。我個人追蹤一些牙周病,後牙缺牙的患者,在增加後牙的植牙支撐使得咬合力分散後,前牙的牙周病牙齒可以稍微穩定一點點,不知道若是缺更多顆,用T-scan的研究是如何?

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