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鄰牙牙周狀況不好的單顆植牙的papilla reformation—Urban(2017)

ijprd-2017-vol-37-p-9-17

ijprd-2017-vol-37-1

通常在做單顆植牙的時候,如果要真的恢復旁邊的papilla,基本上要有很好的鄰牙牙周狀況,如果沒有?要怎麼辦?就是要先想好怎麼補。要補好隔壁的硬軟組織。所以你可以參考文章的兩個案例,就是要補到夠,不然就還是會有缺損。

ijprd-2017-vol-37-2ijprd-2017-vol-37-3ijprd-2017-vol-37-4ijprd-2017-vol-37-5ijprd-2017-vol-37-6ijprd-2017-vol-37-7ijprd-2017-vol-37-8ijprd-2017-vol-37-9

20170223 Lip repositioning配合CLP去改善excessive gingival display—Sanchez(2017)

ijprd-2017-vol-37-e-130-134

ijprd-2017-vol-37-1

Excessive gingival display是一個很難改正的問題,最常遇到的應該是做矯正的醫師,那單純做矯正可以改善嗎?這個case是一個excessive 4-8mm,因為short clinical crown加上passive eruption加上hypermobility of upper lip。

這個case是使用CLP,然後過6週之後再去做lip repositioning,即使如此,還是有一點牙齦有露出。因為這樣做還是不如surgical ortho的強,但是相對之下安全許多。

ijprd-2017-vol-37-2ijprd-2017-vol-37-3ijprd-2017-vol-37-4

實際測量上顎前牙拔牙後的socket wall厚度—Huynh-Ba(2010)

clin-oral-impl-res-2010-vol-21-p-37-42

clin-oral-impl-res-2010-vol-21-1

今天早上Dr. Lyndon Cooper有提到的一篇文章,我想有在做前牙植牙,不管是不是立即植牙的醫師,都需要參考的。我們知道2B-3A rule(就是植牙需要有2mm buccal wall以及其軟組織和植體邊緣的垂直距離理想要有3mm)。但是這篇研究,非常厲害的在93個extraction site直接實際測量骨頭厚度。

結果在上顎前牙(canine-canine)的平均buccal wall只有0.8mm,而premolar有1.1mm。這樣說來上顎前牙的buccal wall有87%是小於1mm的。這樣來說上顎前牙區需不需要補骨?綜合來說在upper canine之間只有2.6%會有2mm buccal wall。Dr. Cooper有秀出有無補骨的研究,感覺上差異沒有很大,但是有補總是會比較令人安心。至於要怎麼補,就要看個人的經驗以及患者的需求。

clin-oral-impl-res-2010-vol-21-2clin-oral-impl-res-2010-vol-21-3clin-oral-impl-res-2010-vol-21-4

製作FPD之後的endodontic complication—Uzgur(2016)

int-j-prosthodont-2016-vol-29-p-565-569

int-j-prosthodont-2016-vol-29-1

 

這篇文章是去做一個統計回顧,看在做vital teeth的FPD,有多少的機會需要去做endo tx?因為比較早的年代,牙醫師習慣要先做“抽神經”的動作後再去做牙冠,那這樣的做法真的好嗎?

這篇文章統計了1633顆的abutment teeth,結果後來追蹤有需要做endo治療的有6.3%。其實機率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平均每16顆vital abutment就有一顆後來追蹤需要做endo,而以往的文獻研究的機率介於2-10%之間,這真的要看每位醫師的經驗來判斷,很難說一定或是不一定。

20170215 全口重建時使用ceramic-veneered zirconia framework的追蹤—Carames(2016)

ijmoi-2016-vol-31-p-1407-1414

ijomi-2016-vol-31-1

 

在網路上或是在聽演講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大師去show出很多全口zirconia framework,這樣的做法真的可以撐得長久嗎?

內文很精彩,重點有兩點:1. 在觀察五年,92個arch中有2個framework fracture; 2. 雖然不太會全斷,但是chipping的量和機會很大,完全沒有事的機會只有一成左右。

所以要買repair kit?

ijomi-2016-vol-31-2ijomi-2016-vol-31-3

 

Internal和external connection single implant有無臨床差異—Vigolo(2016)

ijmoi-2016-vol-31-p-1385-1396

ijomi-2016-vol-31-1

這篇回溯性的統計研究使去比較external/internal connection single implant的臨床上差異,從2003-2007年的植體超過2000隻,追蹤至少五年。

結果是沒有臨床上的差異,存活率都有99%的水準,所以在單顆的植體連接上應該是沒有差異的。

ijomi-2016-vol-31-2

20170209 對於regenetive approach treating peri-implantitis的系統性回顧—Khoshkam(2016)

ijmoi-2016-vol-31-p-1303-1310

ijomi-2016-vol-31-1

 

這篇系統性回顧對於治療peri-implantitis的效果,簡單來說就是很難有很嚴格的研究可以達到標準,根據目前的研究來說,在x-ray上會有效果(36個月追蹤回填2.41mm)但不確定是不是新生成骨?所以真的很難,需要更多的研究。

ijomi-2016-vol-31-2

20170203 Undersized implant surgical preparation的系統性回顧—Stocchero(2016)

ijmoi-2016-vol-31-p-1247-1263

ijomi-2016-vol-31-1

 

有在植牙的醫師就會知道我們在植牙的時候,最後一隻drill一定是undersized,為什麼?這篇回顧性文章非常厲害的將相關的文獻回顧後,告訴你這樣做和最後一隻drill若不是undersized,在生物性的反應一樣,而在低密度的骨質情況下,undersized drill可以讓植體達到更好的insertion torque。所以這樣做是有道理的,而不是一味地說讓植體自攻進去就好。

ijomi-2016-vol-31-2

 

20170202 Crestal bone level和soft tissue condition—French(2016)

ijmoi-2016-vol-31-e-168-178

ijomi-2016-vol-31-1

 

我們過去有很多文章,指出植體旁邊軟組織的狀況,和植體的周圍骨缺失有正相關,這篇文章是一篇回顧性的追溯統計,看到底軟組織的情況會不會在長期追蹤的情形導致骨缺失增加。

在這篇研究中,姑且不論統計上的明顯差異,需要到有pus discharge(infection with suppuration),骨缺失就明顯比有流血的情況要差,但總之軟組織一定要顧好,軟組織的健康和植體骨缺失的正相關的結論應該近期內都不會被推翻。

ijomi-2016-vol-31-2ijomi-2016-vol-31-3ijomi-2016-vol-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