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非常非常經典, 且被引用很多很多次的文章. 因為有很多細節, 我只舉列出最重要的幾點.
Aull利用了50個患者(25-75 y/o), 用pantographic tracing轉移到全調節咬合器上後, 測量condyle的數值.
這篇是非常非常經典, 且被引用很多很多次的文章. 因為有很多細節, 我只舉列出最重要的幾點.
Aull利用了50個患者(25-75 y/o), 用pantographic tracing轉移到全調節咬合器上後, 測量condyle的數值.
Indirect retainer的功能是防止RPD distal extension base向咬合面移動, 理論上要離遠段支點連線越遠越好, 而且該顆牙齒的支撐要夠強, 所在的位置儘量是跟咬合面平行, 因為如果為在斜面效果就不好.
作者做了一個特殊的RPD, 可以將indirect retainer轉換位置, 測試一個下顎雙側沒有molar的模型. 然後是看看不同的位置放置indirect的影響. 另外也試試看I-bar和wrought wire在distal extension的作用.
在做altered cast impression時, 會需要在framework上放置自凝樹脂然後做border molding, 這樣有時候會需要多一次的約診. 許教授的方式是利用silicone材料在試framework時直接印altered cast.
1.當確定framework密合後, 在cast的distal extension area塗凡士林. 然後在其上放Regisil (取bite的PVS材料)
2.在Regisil還沒有硬化時將framework放上cast, 然後讓minor connector能夠被覆蓋住形成undercut.
3. 用刀片切掉多餘的材料後, 在border部分塗上adhesive, 用heavy body PVS border molding.
4. 再用刀片切除多餘的border後, 用light body PVS wash impression.
我個人是認為這方式可以很快地做出altered cast impression, 雖然我覺得只要第一次的印模好其實結果不會差很多, 可參見我之前po對於altered cast impression的文章.
Int J Perio Rest Dent 2008 Vol.28 P.517-523
作者群提出一個edentulous site enhancement (ECE)的方法. 首先需要了解一個傷口在1-5天時會inflammation, 3-14天會proliferation, 7-14天會maturation. 通常2週後scar會比較soild, 但是在2年內可能都會有些變化.
作者從1998年開始使用這個方法, 追蹤的結果都良好. 我是覺得在前牙區如果真的差很多而且患者又不想動大刀的情況下可以使用.
Dent Update 2008 Vol.35 P.222-228
因為ferrule effect不可能去做人體試驗, 所以幾乎所有在講這題目的都是laboratory試驗. 這篇文章回顧了幾篇重要的文章後作出的幾點建議.
Casting or Direct? 理論上越接近dentin的性質會比較好, 但是這很難有定論, 因為有些研究指出太軟的材質會讓margin open.
如果你要有1.5mm ferrule, 再加上3mm biological width, 從x ray上的alveolar crest到margin應該要有4.5mm. 如果沒有怎麼辦?這就看你對於這顆牙以及整體治療計劃的考量了.
Angle Orthod 1994 Vol.64 P.333-342
理想的情況下, 牙科的治療都應該由CR出發, 那麼在拍Cepha的時候呢?因為拍攝時會請患者將嘴闔上, 所以應該是MI, 或是接近CO的狀況.
作者群使用目前最準取CR的方式, 就是做tracing去找出condyle在centric的位置, 然後在CO的tracing上重疊看CR的tracing是如何, 以及各個角度有何變化. 一共有68位患者的cepha x rays被做研究, 這些患者都沒有TMD, 咬合是Class I or II.
最後的結論是要考慮也製作CR tracing. 但是我個人看完整篇文章後, 覺得比較可行的是在取mounting以及取CR bite小心一些然後直接mounting在咬合器上會比較快.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的矯正醫師只管MI.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 cantilever FPD的設計才會出現. 在製作cantilever FPD之前需要注意一些細節.
除了基本的患者資料外, 要注意supporting periodontium. 支柱牙需要足夠堅固的齒質而且患者的plaque control也需要很良好. 理想上對咬最好是tissue support prosthesis, 沒有parafunctional habits的咬合.
理論上缺一顆cantilever需要延伸兩顆牙齒, connector需要厚一些且寬, 靠近牙齦的位置要打開讓interdental brush可以通過.
很多醫師都知道要判斷OVD的時候有一招很好用, 就是讓患者發音, 藉以判斷目前的OVD是否恰當. 而發表這樣的方法的就是Silverman(1953).
在美國早期很常會有只要有幾顆牙齒不好, 就把牙齒拔光然後做CD的情形. 所以文中就提到先將患者咬起來的時候用鉛筆在下顎門牙劃線, 然後請患者發yes的S音, 再劃出closest speaking line, 兩條線的距離就是closest speaking space. 在作者的臨床觀察中這個space是不會變的. 保留cast以及上面的線, 未來患者要做CD時的OVD就可以參考.
Quintessence Int 2012 Vol.43 P.369-380
這篇文章的作者回顧2011.8之前有關於提高OVD的文章, 他們找到了902篇但是只有9篇符合他們的條件.
根據他們的回顧結果, 不管是提高前牙或是後牙或全部, 不管是活動或是固定, 患者只會有一點不適而大多的狀況在3個月內都是可以忍受適當地提高OVD的(2-5mm)
自從1978 Aramany根據發生率分出了obturator的六大分類後, 製作obturator就變得容易許多, 因為醫師們更能容易的判別要怎麼去互相溝通以及設計.
基本上仍有牙齒的obturator的設計其實跟RPD的主要原則一樣, 需要有rigid major connector, guide planes, rest,direct&indirect retainer, occlusal plane. 另外特殊的部分就是defect和剩餘牙齒及組織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