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featheredge preparation的牙周追蹤觀察—Scutella(2017)

IJPRD 2017 Vol.37 P.791-800

IJPRD 2017 Vol.37-1

今天是2017年的最後一天,這篇文章也是從2015年以來上傳的第800篇文章,在這三年來感謝眾多的牙醫界同儕的指教,以及對於牙醫助理課程的支持,儘管因為今年我女兒出生的關係,我只剩下原本三分之一的時間來維持本網站,但我會更仔細的篩選我分享的文獻,也會開始不定期的分享經典的老文獻。

這篇最新的IJPRD文章,有出現Zuccelli的名字,代表跟牙周一定有所相關。果然文章的品質真的很好,在使用專用的featheredge preparation bur,有特別的1mm mark,可以避免過度的向下,而且同時做修牙肉的動作後,壓臨時假牙兩週再印模也是相當有道理。

這樣的作法我個人覺得有幾點要注意,第一就是不可以subgingiva太多,最多就是1mm; 第二是臨時假牙要壓得剛好,不可以overcontour,因為CEJ可能已經去除了,所以要重新定義其位置,第三就是原本牙周狀況就要是好的,要等牙肉好一點再修牙肉才有意義。

IJPRD 2017 Vol.37-2IJPRD 2017 Vol.37-3IJPRD 2017 Vol.37-4IJPRD 2017 Vol.37-5IJPRD 2017 Vol.37-6IJPRD 2017 Vol.37-7IJPRD 2017 Vol.37-8IJPRD 2017 Vol.37-9

另類的上顎maxillectomy的假牙製作—Yenisey(2017)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 P.483-488

JOP 2017 Vol.26-1

這篇case report應該是臨床上用不到,但是他的創意是值得學習的。在上顎整體被切除或是大部分被切除後,如果還想要做假牙,第一個選擇是zygomatic implant,但是可能連那裡的骨頭都不夠,那就要考慮用這作者的方式。

他使用矯正做Herbst appliance的OFFRD(orthodontic forsus fatigue resistance device),然後在假牙帶入後轉動螺絲,去卡住上顎的骨性倒凹,來得到retention。真的是很好的想法,做假牙常常就需要看這些不同的方式,因為患者的變化真的很多。

JOP 2017 Vol.26-2JOP 2017 Vol.26-3JOP 2017 Vol.26-4JOP 2017 Vol.26-5

介紹crownorfill.com快速搜尋RCT結果網站

JPD 2017 Vol.118 P.696-697

http://ebhnow.com/apps/0010/index.php

這個網站很厲害,你輸入你臨床上的狀況,他可以很快地去搜尋出他網站上有的資料,告訴你目前文獻統計的結論如何。當然臨床的狀況不能夠純粹依靠這樣的資料做決定,而是讓你找文獻會更快一些。

 

比較2和4支下顎植體overdenture的植體穩定性—Al-Magaleh(2017)

JPD 2017 Vol.118 P.725-731

JPD 2017 Vol.118-1

先聲明這個實驗室比較植體的穩定度,而不是假牙的穩定度。我想這主要是想比較看看,是否多兩支植體,其植體的穩定度ISQ比較好一些。當然以目前我們對牙科植體的認識,應該是沒有差異的,果然結果也是沒有差異。可惜的是這個實驗樣本數太少,也沒有辦法比較假牙穩定度,實在是可惜了。

JPD 2017 Vol.118-2

在Parkinson disease患者上使用活動假牙跟OHRQoL的相關性—Ribeiro(2017)

JPD 2017 Vol.118 P.637-642

JPD 2017 Vol.118-1

最近遇到一位有Parkinson disease的患者,做了政府補助的全口假牙,但是效果不彰。其實不是幫她處理的醫師做得不好,而是因為這個患者其上顎的解剖型態,本來就不好做了,加上下顎會亂動,所以上下全口假牙就不容易固持。但是依照統計分析,雖然PD的患者其口腔生活品質就是差一些,但是有做還是有效。所以我還是再試看看,改了一些設計,雖然下顎還是會因為疾病的關係不易穩定,至少上顎比較不會掉下來。

JPD 2017 Vol.118-2

 

以補綴物為目標的DSD設計全口重建案例—Rojas-Vizcaya(2017)

JPD 2017 Vol.118 P.575-580

JPD 2017 Vol.118-1

這篇由有名的西班牙假牙補綴大師Fernando發表的案例。其實不一定要DSD,也不一定要CAD/CAM做surgical guide,但是3A-2B的標準,是值得用的。這樣的流程,在未來應該會成為標準化。我是比較好奇的部分是,這樣All-on-4的想法,沒有immediate loading?患者可以接受?然後在文章中提到下顎做傳統的CD,然後上顎很強下顎很弱,會好咬嗎?可能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想法。

JPD 2017 Vol.118-2JPD 2017 Vol.118-3JPD 2017 Vol.118-4JPD 2017 Vol.118-5

JPD 2017 Vol.118-6JPD 2017 Vol.118-7JPD 2017 Vol.118-8JPD 2017 Vol.118-9JPD 2017 Vol.118-10

比較splinted和nonsplinted dental implant restoration的crestal bone loss—Amri(2017)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 P.495-501

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1

這篇文章是去回顧以前的研究,還是在探討有無相連的植體,其骨質流失的狀況。以前的文獻基本上結論都是沒有差異,或者是統計上有差異但是實際上很接近。這篇文章弱的地方是他篩選後只剩下六篇,統計起來真的也沒啥差異。可是牙科不能只靠統計,因為臨床每個實驗的變異都很難掌控,只能就當是治療時的參考。我一樣是能不綁再一起就不綁,除了我在植牙時,我覺得骨質很鬆,我才會去splinting。

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2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3

別讓西班牙語的"S"誤導你—Barbosa(2017)

JPD 2017 Vol.118 P.686-688

JPD 2017 Vol.118-1

這篇文章極短,但是卻在臨床上有著不小的意義。在學習做全口假牙的時候,我們會請患者發音,以便取得適當的牙齒位置。但是英文的S和西班牙文的S的發音就有可能不一樣,所以可能會誤導。就像是中文在發氣音S的機會其實比英文少,台語更是少。所以我其實越來越少在製作時候用發音法當主力,而是用外觀肌肉張力來做我的第一眼判斷。

JPD 2017 Vol.118-2JPD 2017 Vol.118-3

在不同溫度下locator attachment的retention loss—Chiu(2017)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 P.537-544

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1

這個實驗其實很單純,卻是有用locator的醫師臨床需要參考的。就是將attachment放在不同溫度的水中,然後看這樣影響retention的情況。

結果就是60度的水,會比20及37度的水更快讓attachment失去retention。我目前都是跟患者說,鬆了就回來換裡面的塑膠墊片,反正我手邊都有庫存,但是implant上的locator就要自費換了,那個就像是汽車的輪胎,大約三年要換一支。

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2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3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4

臨時全口固定假牙的cantilever和A-P spread的retrospectively record—Drago(2017)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 P.502-507

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1

之前也有放過Dr. Drago的文章,因為他的統計量是夠大,雖然可以說是專家意見而不能說是evidence based article。他統計他自己的190個arch all-on-4 or 5,然後去追蹤cantilever 和A-P的狀況,他發現他大多的CL/AP的數值在0.55-0.6中間,然後他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我是覺得因為這樣的研究很難有RCT,所以這樣的文章有一定的價值的,cantilever不能做得太大。

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2J Prosthodontics 2017 Vol.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