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interproximal papilla的incision design and soft tissue management—Froum(2018)

IJPRD 2018 Vol.38 P.61-69

IJPRD 2018 Vol.38-1.jpg

這篇文章提出Dr. Froum以及NYU的團隊對於上顎前牙如何保留interproximal papilla。我簡單歸納幾個重點:1. 鄰牙必須是健康的(no bleeding on probing with <5mm attachment loss)2. 拔牙後4-6週做early placement。3. 用U型切線,在buccal side翻flap。4. 二階的時候,要翻palatal side U shape flap。

我覺得這樣的說法很有意思,可惜我很少做手術,沒有這方面相關的經驗。我個人比較多做immediate implantation with loading。Early placement真的只做過一兩次。

IJPRD 2018 Vol.38-2IJPRD 2018 Vol.38-3IJPRD 2018 Vol.38-4IJPRD 2018 Vol.38-5IJPRD 2018 Vol.38-6IJPRD 2018 Vol.38-7

在immediately loaded fresh socket的B-L remodeling的CBCT研究—Crespi(2018)

IJPRD 2018 Vol.38 P.43-49

IJPRD 2018 Vol.38-1

這篇研究我覺得很有臨床參考的價值,他在96支上顎前牙區的立即受力植牙,追蹤三年看他的buccal-lingual bone remodeling的狀況。作者簡單的分兩組,buccal bone原本剩下超過1mm的是A組,小於1mm的叫做B組。

平均來說,過了三年,A組平均減少了0.47mm,而B組平均減少了0.67mm的B-L厚度。這樣在統計上是沒有顯著差異,就是會減少,文章內有建議,要盡量偏palatal位置植牙,骨質比較不會減少。

IJPRD 2018 Vol.38-2IJPRD 2018 Vol.38-3

植牙補綴物的delivery safety checklist—Bidra(2018)

JPD 2018 Vol.119 P.193-194

JPD 2018 Vol.119-1

既然是checklist,就是看圖說故事了,我只是要強調的是在裡面,一開始要換螺絲的步驟。如果你的技工送回來的時候,abutment screw鎖的很緊,那要小心了。理論上要用lab screw,然後要正式裝的時候,要用新的。或者是不要轉緊超過10次理論上還好(當然上了扭力就不行了)

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3

比較不同排齦方式的RCT研究—Einarsdottir(2018)

JPD 2018 Vol.119 P.82-88

JPD 2018 Vol.119-1

這篇文章其實跟我看到的臨床情況相近,分享以供臨床的參考。在67個case中,分成三組:1. 只用aluminum chloride排齦膏; 2.  同時用排齦膏加上一條排齦線; 3. 使用double cord。直接跳結果,使用double cord的情況下有大約7%的機會會有0.5-1.0mm的牙齦退縮,但是技師覺得這樣最能夠抓到margin。其實只要用的順手,就是好的。

JPD 2018 Vol.119-2

上顎正中門牙變色ankylosed的貼片case report—Liebermann(2018)

IJPRD 2018 Vol.38 P.121-126

IJPRD 2018 Vol.38-1

這個case report提供了我三個臨床上可以參考的部分:1. 要說服患者不要只做一顆正中門牙,因為單顆的正中門牙真的很難搞 2. 這顆ankylosed tooth位置不好,做貼片比較好,因為做crown,其顎測已經沒有什麼齒質了 3. 三年的追蹤,牙齒位置變了!真的有ankylosed的狀況,要講清楚。

IJPRD 2018 Vol.38-2IJPRD 2018 Vol.38-3IJPRD 2018 Vol.38-4IJPRD 2018 Vol.38-5IJPRD 2018 Vol.38-6

Immediate placement of ultrawide-diameter implant in molar socket—Hattingh(2018)

IJPRD 2018 Vol.38 P.17-23

IJPRD 2018 Vol.38-1

在後牙常常沒有辦法做immediate implantation,主要原因是洞太大而植體相對過小,所以沒有辦法卡住。那在這個文章中,作者說他使用這種超寬的植體(7mm直徑,9mm長)在十年內做了580個案例,整體存活率為95.17%。我是覺得他的精華是在,在拔牙前先打好洞,而且要稍微偏舌側一點,植體的頰側要留2-3mm gap的space,然後頸部要離最低的骨頭2mm。也就是稍微要深一點預留骨頭吸收的部分。這相當重要,後牙植牙相對於前牙,除了軟組織外就是幾個關於硬組織的重點了。他另外厲害的一點是,他不補骨粉,這就是看派系,沒有對或不對。

IJPRD 2018 Vol.38-2IJPRD 2018 Vol.38-3IJPRD 2018 Vol.38-4IJPRD 2018 Vol.38-5

Late implant failures with retained root fragments case reports—Nevins(2018)

IJPRD 2018 Vol.38 P.9-15

IJPRD 2018 Vol.38-1這篇文章包含了兩個implant failure case,原因是因為有殘留的牙根碎片剛好貼在植體表面,然後有結石和細菌,過一段時間後骨頭就吸收了。因為最近越來越多的socket shield technique in esthetic zone的文章發表,只是提醒這樣的做法並沒有長期的觀察,我相信乾淨的牙根是可以的,但是有感染過的牙根或是牙周病的牙根?只能說要慎選case了。

IJPRD 2018 Vol.38-2IJPRD 2018 Vol.38-3IJPRD 2018 Vol.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