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fractal dimension value評估implant recipient site的骨質狀況—Suer(2016)

IJMOI 2016 Vol.31 P.55-62

IJOMI 2016 Vol.31-1.jpg

 

Fractal analysis是用數學的計算方式, 看內部的構造強度, 像是trabecular bone在panoramic的顯現, 和真實我們在植牙的時候鎖torque的感覺是否有符合. 這個實驗不只鎖implant torque, 還會用resonance frequency value佐證.

在30位患者中的下顎premolar or molar處使用相同廠牌直徑長度的植體, 然後用相同的步驟植牙, 並記錄植牙前的panoramic x ray fractal analysis, 還有植牙的torque及其resonance frequency value.

去跑統計的結果是這三者的數值有線性關係, 也就是說fractal dimension value和植牙的initial torque和RFV的數值都有關. 但是這需要一些更多的研究, 因為panoramic和periapical x rays的解析度不同, 然後計算的方式還有軟體也會有差. 但是這也顯示出如果你在x ray上看起來越白的骨頭其實真的會比較硬一些, 這篇文章可以作為佐證.

IJOMI 2016 Vol.31-2

IJOMI 2016 Vol.31-3

IJOMI 2016 Vol.31-4

IJOMI 2016 Vol.31-5

使用Alveolar vertic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加上autogenous bone graft的系統性回顧—Yun(2016)

IJMOI 2016 Vol.31 P.26-36

IJOMI 2016 Vol.31-1

 

這篇文章是去系統性回顧你在補骨的時候, 是使用複雜的distraction方式還是用onlay bone graft會比較好. 在多達1538篇文章作者群只選擇了4篇, 然後去跑統計看看有沒有什麼差異.

在這四篇文章中, 38位患者在distraction後種植112支植體; 47位患者在autogenous bone graft後種植了126支植體. 植體的存活率都有90%以上. 作者的總結就是他覺得這兩種補骨的方式沒有差異, 但是因為樣本數不夠所以僅供參考. 我個人的看法是因為distraction方式很複雜, 所以如果用補的就可以應該會用補的就好.

IJOMI 2016 Vol.31-2

IJOMI 2016 Vol.31-3

IJOMI 2016 Vol.31-4

牙痛和depression是否有相關—Yang(2016)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6 Vol.43 P.51-58

J O R 2016 Vol.43-1

 

這篇韓國的研究標題真的是很少見, 它是去找depression和dental pain的相關聯性. 他們是在一個大規模的survey中, 共有4886位參與者, 去使用問卷調查併口腔篩檢, 然後去統計回歸出這兩者的相關聯性.

在重重的關卡篩選以及經過社經地位的因子調整後, 有depression的人在統計上真的明顯有dental pain. 所以在治療時候請考慮進去, 自稱有depression的患者真的比較會覺得痛.

J O R 2016 Vol.43-2

早期治療單側後牙crossbite和下顎的shift的相關聯性—Tsanidis(2016)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6 Vol.43 P.59-68

J O R 2016 Vol.43-1

 

前面的文章提過單側posterior crosbite會造成TMJ clicking sound的機率較高, 這篇文章則是去回顧文獻看若是早期發現單側posterior bite的情形時, 會不會造成下顎的偏斜?

那其實單就這個題目去搜尋,不可能會有完全符合的標題, 所以要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考, 也就是早期發現單側後牙錯咬, 然後去治療之後, 看其咬合肌群, 咬合力等等因素有沒有改善.

結果只有12篇文獻有相關的資料, 而且研究的evidence都不是很強. 目前只能說在早期發現單側錯咬的情形之下, 使用functional appliance可以將該側的咬合肌群恢復和另一側一樣水準, 這樣應該可能可以避免下顎的偏斜.

J O R 2016 Vol.43-2

Mandibular flexure的review—Siveraman(2016)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6 Vol.43 P.215-225

J O R 2016 Vol.43-1

 

各位若是有在做all-on-4或是567, 在做下顎的部分前, 您知道有這個叫做median mandibular flexure (MMF)的東西嗎?下顎骨不像上顎是不會動的, 在lateral pterygoid m. 的拉扯下, 我們才能夠開口, 但是這樣的力量會讓我們的下顎有輕微的變形. 通常是在做protrusion和opening的時候, mandible會沿著symphysis向內做些許的彎折.

當然大部份的情況下下顎並不會真的彎折很多, 那要怎麼去避免?若是有機會,  不要做太大的splinting, 那all-on-?要怎麼辦?我只能說try error.

J O R 2016 Vol.43-2

Review of biomechanics of occlusion—Peck(2016)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6 Vol.43 P.205-214

J O R 2016 Vol.43-1

 

我選擇這篇文章並不是覺得咬合學可以在這短短的10頁paper解釋完, 而是我認同這位作者的想法, 而也是常常會被忙碌的臨床牙醫師忘記的, 就是Biomechanics這個重要的要素. 我們在咬合的時候, 會希望我們能找到最好的centric occlusion, 就是患者在正常的大腦運作之下, 可以重複的咬到差不多的點. 但是大腦不是電腦, 有時會出點錯, 或是我們的患者今天可能都想咬前面或是右邊?

Occlusion: a system of adaptation and precision, 在不同的年代, 人類的咬合就很不同. 我們在回顧一些舊有的文獻或是考古學上人類牙齒, 會隨著不同的環境而人類的咬合就不同. Curve of Spee and Wilson也是要順著咬合力的傳遞而自然形成.

一般人的咬合力在600-1200N, 前牙大約是後牙的1/5力量. 也因此, molar佔bite force的80%. 然後還要考量不同年紀性別種族等等…我總是覺得有時候你知道了越多, 好像越無力, 因為你可能只能治療其中一部份,而先天的條件往往已經決定了成敗.

以下附上幾張圖表, 相當有意思.

J O R 2016 Vol.43-2

J O R 2016 Vol.43-3

 

咀嚼速度和發現異物的相關聯性—Paphangkorakit(2016)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6 Vol.43 P.176-179

J O R 2016 Vol.43-1

 

正常人的咀嚼速度, 在擁有完整齒列之下, 應該是76-108 咬/每分鐘. 那在不同的咬合速度之下, 咬到異物的時間點有無差異?

這個實驗很有趣, 作者群在14位健康的受試者, 請他們用不同的咬合速度, 去咬10個飯糰(2cm大小的正立方體). 在這10個飯糰中, 其中有5個飯糰中夾雜一粒沒有煮過的米(2mm大小). 然後請受試者以兩種不同的咀嚼速度去咬, 直到咬到異物為止. 咀嚼的速度有兩種, 50(slow)和100(fast) 咬/每分鐘.

結果:slow chewing平均咬11下, fast chewing平均咬20下會發現異物; 而在沒有異物的情況下, slow chewing平均咬40下, fast chewing平均咬60下時會做出吞嚥動作. 至於偵測異物的能力和咀嚼速度沒有關係. 所以:細嚼慢咽果然有道理, 慢慢咬比較可以安全地發現食物中的異物.

J O R 2016 Vol.43-2

J O R 2016 Vol.43-3

TMD患者有無使用咬合板治療的RCT實驗—Nagata(2015)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5 Vol.42 P.890-899

J O R 2015 Vol.42-1

 

咬合板到底有沒有治療TMD的效用?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因為說它有效或是無效都要有相當的證據. 對於TMD我個人的見解是比較類似運動傷害的情形, 如果只是輕微的受傷就需要多休息, 它會自行癒合; 但是若是受到較大的傷害, 即使休息之後也不會完全癒合, 甚至需要開刀治療. 所以TMD的患者應該慎加診斷, 確定在沒有重大傷害之下多休息. 那咬合板?我的認知就像是護具, 有軟式護具和硬式護具之分, 可能可以提供幫助但也可能覺得礙手礙腳.

這個研究在181位已經被診斷TMD的患者上, 隨機分成兩組: 一組做non-splint multimodal threapy, 也就是跟患者好好說明要如何休息及練習, 然後吃軟質的食物. 另外一組也是做non-splint multimodal threapy但是有加上stabilisation splint.

結果在有做non-splint multimodal threapy之下, 有無splint的介入都沒有差別. 這個結果就汗我所認同的很類似,  但需要更多的文獻來佐證.

J O R 2015 Vol.42-2

J O R 2015 Vol.42-3

J O R 2015 Vol.42-4

 

有無單側後牙錯咬和TMJ clicking sound的相關聯性—Michelotti(2015)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5 Vol.42 P.16-22

J O R 2015 Vol.42-1

 

這是一個10年的追蹤統計. 在不同的crossbite情況下, posterior crossbite是被認為對於咬合功能影響較大的. 那posterior crossbite和TMJ clicking 有沒有關係?這個實驗是長時間的觀察, 在1291位青少年中做10年的追蹤, 然後使用電話調查其原始是否有crossbite和後來有無TMJ clicking sound的相關性.

結果是有相關性, 而且odds ratio高達6.0. 所以在青少年時期就發現有crossbite而沒有矯正回來, 有很高的機率會有TMJ clicking sound. 當然有聲音並不代表有問題, 但是至少可以有證據顯示要早期去矯正posterior crossbite.

J O R 2015 Vol.42-2

J O R 2015 Vol.42-3

對於direct fibre-reinforcement composite FPD的臨床表現與患者滿意度—Malmstrom(2015)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5 Vol.42 P.906-913

J O R 2015 Vol.42-1

 

這篇文章是去使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系統去判斷使用directly placed fibre-reinforced composite fixed partial denture的成功與否.

在120位患者中(167組補綴物), 由六位經指導下的的住院醫師(AEGD). 使用的fiber有兩種:1. everSTICK (pre-impregnated glass fiber); 2. Ribbond (polyethylene). 至於fiber置放的方式, 則要看abutment是否有蛀牙或是已存在的補綴物, 可能是surface或可能是inlay. 所有的補綴物都需要2周,6周,12個月和24個月的追蹤,做出VAS評分來評估患者的滿意度.

最終有94位患者(137組補綴物)有完成追蹤, 整體來說兩年的成功率為84.32%, 兩年存活率為92.7%. 整體來說還不錯, fiber也沒有顯著性差異. 但要小心的一點是這篇研究選的abutment都不錯, 沒有納入有問題, 像是牙周或是蛀牙嚴重的abutment.

J O R 2015 Vol.42-2

J O R 2015 Vol.42-3

J O R 2015 Vol.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