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不同的zirconia abutment的load to failure—Yilmaz(2015)

JPD 2015 Vol.114 P.373-377

JPD 2015 Vol.114-1

關於這篇文章, 我覺得很重要, 尤其是對於有在使用zirconia abutment的醫師更要注意. 在台灣可能反而因為技工成本的問題, all-zirconia one piece的implant custom abutment比較少, 幸運躲過此劫.

這篇文章是在使用zimmer 4.1×11.5mm的植體, 使用五種在美國常用的 zirconia implant abutment. 其中有三種是zirconia一體成型的, zimmer出的是在底層有一圈titanium環, Legacy出的是使用Ti core然後黏上zirconia. 結果是使用內Ti外Zirconia的表現最好. 現在的廠商也了解到這樣的情況, 所以漸漸地都改成和植體連接的部分還是Titanium, 外面再黏zirconia.

JPD 2015 Vol.114-2JPD 2015 Vol.114-3JPD 2015 Vol.114-4JPD 2015 Vol.114-5

比較不同材質的post and core的fracture resistance—Maroulakos(2015)

JPD 2015 Vol.114 P.390-397

JPD 2015 Vol.114-1

這篇文章是去比較平時最常用的三大種post: custom casting post, prefabricated titanium post, prefabricated quartz fiber post. 都是在口外製作後然後做好crown, 然後45度角去測看看fracture resistance.

結果來說custom casting post還是比較好, 但是在failure時, fiber post明顯不會造成root fracture. 從數據來看因為這篇文章的sample size不大, 所以還是需要更多的文章來比較.

JPD 2015 Vol.114-2JPD 2015 Vol.114-3JPD 2015 Vol.114-4

比較有無TMD的年輕患者的condylar position—Lelis(2015)

JPD 2015 Vol.114 P.420-425

JPD 2015 Vol.114-1

Condyle-mandibular fossa relationship的研究很多, 但是比較少有研究會去比較condyle不同的位置和TMD的關係.

這個研究團隊在20位有TMD及另外20位沒有TMD的受試者各拍CBCT, 在MI和CR位置各拍一次, 然後去測量condyle和fossa的關係.

JPD 2015 Vol.114-2JPD 2015 Vol.114-3JPD 2015 Vol.114-4結果沒有關係, 也就是有無TMD的跟condyle與fossa的relationship都沒有關係. 那這樣就很有趣了, 因為有些治療的方式是去利用咬合板改space.

Channel retention for fixed implant superstructures—Solow(2015)

JPD 2015 Vol.114 P.323-327

JPD 2015 Vol.114-1

姑且不論這篇文章做講的case, 我只注重他所用的方式. 因為不想要有cement滲入牙齦溝, 而又想要在一段時間將植牙牙冠拿下的話, 或是你覺得你的植牙牙冠太鬆, 都可以用這個“打通道的方式. 首先你必須要有custom abutment, 上面有一個凹洞. 然後你的植牙牙冠有一個通道正對著這個洞, 最後在固定時就用樹脂去補好洞, crown和abutment就可以卡好了.

JPD 2015 Vol.114-2JPD 2015 Vol.114-3

拯救斷裂的植牙牙冠—Yilmaz(2015)

JPD 2015 Vol.114 P.301-304

JPD 2015 Vol.114-1

這篇文章屬於看圖說故事. 就是原本的植牙牙冠連同abutment都鬆脫, 所以拿掉後先將增生牙肉清掉止血, 然後去鎖healing abutment看裡面螺紋還能不能用. 如果不能用就要用tapping tool去慢慢轉出新的螺紋. 接著就印模作新牙冠. Zimmer這家公司有出他們自家的救援組…奇怪你是知道很容易會失敗嗎?Noble 也有出類似的器械…

JPD 2015 Vol.114-2

JPD 2015 Vol.114-3JPD 2015 Vol.114-4JPD 2015 Vol.114-5JPD 2015 Vol.114-6

處理吞入異物的意外—Souza(2015)

JPD 2015 Vol.114 P.167-170

JPD 2015 Vol.114-1

這篇文章是在說一個患者在印模時吞入一隻短的implant screw driver的處理. 處理的方式當然是轉介到醫院急診. 先拍x ray去看位置, 然後發現應該是在胃部. 在鎮靜劑給予後直接使用內視鏡去取出異物, 然後biopsy看有沒有H. pylori菌感染. 因為有感染所以給與抗生素30天治療.

JPD 2015 Vol.114-2JPD 2015 Vol.114-3

經口吞入異物會造成腸道傷害機率約1%, 對於胃黏膜的傷害機率15-35%. 吞進去會到氣管機率13%, 到腸胃道機率87%. 80-90%吞到腸胃道的異物會被排出. 總之要小心, 最好在器具上綁好牙線.

Recasting的systemic review—Vaillant-Correy(2015)

JPD 2015 Vol.114 P.205-211

JPD 2015 Vol.114-1

這是一個牙科技師天天會遇到的問題:到底回收後的金屬可以再鑄造幾次?因為一定會有殘餘的spure和base,總不能浪費掉吧…

文章講了很多細節, 我知道各位臨床醫師比較想知道結果. 在篩選過的文章中沒有辦法比較的很詳細, 而且也有提到類似的研究很難做, 但是有兩點值得注意:

  1. 不要recasting超過四次

  2. 每次recasting需要有50%以上是新的金屬

Lateral occlusion scheme的systemic review—Abduo(2015)

JPD 2015 Vol.114 P.193-204

JPD 2015 Vol.114-1

這篇systemic review的文章是去比較之前的研究, 然後看看到底是要做canine-guided occlusion(CGO)還是group function occlusion(GFO)比較好. 這篇文章去搜尋2014以前的文章, 然後從680篇文章中過濾出26篇文章, 一半是比較性質而另一半是臨床比較性質, 然後也去看EMG的差異.

結果是沒有差異, 但是也沒有長期的研究可以證明沒有差異. 因為只要患者可以適應, 就會自動調整成他想要的咬合模式.

使用可以切開的custom tray去印isolated abutment teeth—Isobe(2015)

JPD 2015 Vol.114 P.182-184

JPD 2015 Vol.114-1

我們在印RPD時, 如果有isolated teeth, 在拆模時可能會拆斷. 那要怎麼樣避免這樣的情形呢?這篇文章介紹的方式是我看過最可行的方式: 在個人牙托上, 先將要印的牙齒用蠟先封好之後, 做stop, 加上spure wax. 所以個人牙托上就會有一條spure wax的痕跡. 在灌好模之後, 沿著spure wax切開tray resin, 這樣就不會傷到石膏模型了.

JPD 2015 Vol.114-2JPD 2015 Vol.114-3

數位設計口外裝置協助Bell’s palsy患者—Aita-Holmes(2015)

JPD 2015 Vol.114 P.297-300

JPD 2015 Vol.114-1

這是一個患有Bell’s palsy的患者, 因為右臉的肌肉無力, 在吹奏單簧管(clarinet)時沒有辦法使用臉頰的肌肉, 所以沒有辦法吹奏. 這個case是使用3D掃描後列印, 然後製造出鈦合金的支架去壓迫臉頰, 是目前最新的想法.

JPD 2015 Vol.114-2JPD 2015 Vol.114-3JPD 2015 Vol.114-4JPD 2015 Vol.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