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urgical obturator上快速加牙的方式—Kamarudin(2018)

JPD 2018 Vol.119 P.852-854

JPD 2018 Vol.119-1

通常surgical obturator就是先將上顎的傷口蓋住。那一般來說不會先放牙齒,因為重量以及保持呼吸道暢通優先的緣故。那當患者狀況穩定,想要添加前牙以增進美觀及功能,那可以用這個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捏一塊putty,然後快速刻出外型,用alginate複製後灌樹脂,再粘上去原來的obturator就好了。那一般的臨時假牙可以這樣做?看患者急不急拉,先請技師刻蠟還是保險些。

JPD 2018 Vol.119-2

測試在有戴全口假牙的患者其口輪匝肌的肌電圖變化—Caxias(2018)

JPD 2018 Vol.119 P.749-754

JPD 2018 Vol.119-1

這篇研究其實動機是好的,最可惜的是樣本數只有15個,而且有些限制,應該可以做得更好。這個研究是在已經有戴全口假牙的患者超過五年,想要換新假牙,先測試原有口輪匝肌的EMG,然後再分別在30天後及100天後,再測試EMG,然後比較一下有沒有改變。也有在100天後問卷調查患者本身的感覺如何。

結果有幾點:第一,要到100天後患者才比較能夠習慣新的假牙。第二,EMG會改變,上下顎都一樣,看起來要更久一點才能適應?

我常常會一再的跟患者講,你的心理因素決定了這個假牙好不好用,我能做的就是將教科書寫的做出來給你。最近有一個患者,他心裡就是抗拒不想要戴,你想要做滿分假牙也沒有用的。

JPD 2018 Vol.119-2

Ectodermal dysplasia的早期植牙治療—Knobloch(2018)

JPD 2018 Vol.119 P.702-709

JPD 2018 Vol.119-1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在治療這類罕見疾病(外胚層發育不良,牙齒會有嚴重缺陷)很有參考價值的case report,尤其是他追蹤了13年。在早期的時候就決定在下顎做植牙,然後overdenture,等成年後再加種改成implant supported fixed denture,是很合理的。而上顎做了一些矯正,然後再用OGS改,再植牙做implant assisting RPD。很漂亮的case,相信這個患者是有得到牙科正面的協助的。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4JPD 2018 Vol.119-5

使用FEA模擬植體的機械性質—Castolo(2018)

JPD 2018 Vol.119 P.611-619

JPD 2018 Vol.119-1

我們在做實驗的時候,會有很多難以控制的部分,但是用電腦做finite element study就可以避免,而且不用真的去破壞看看,牙科材料學就是充滿破壞的一種牙科美學。

那植體未來會不會只有電腦運算就好,當然不行,材料的強度可以模擬,但是表面的骨整合就沒辦法了。所以當電腦也可以模擬出細胞生長,那生物材料學可能會有很可怕的快速進展。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

在被極度破壞的牙齒放置post and core其survival rate—Lazari(2018)

JPD 2018 Vol.119 P.769-776

JPD 2018 Vol.119-1

這篇文章和我這短短幾年臨床的經驗是相符合的,沒想到剛好看到這樣的研究,趕快分享出來。上週回到母校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Dentistry,看到新的診間和新的植牙中心設立,也配合數位的進展,也學到一些新的東西,會再分享。

這個研究很單純,對照組是有ferrule,其他組是使用不同post和不同材料,在沒有ferrule剩牙根的狀況下打post and core,然後去測試。

結果有ferrule的存活率遠高於其他組,其他組使用什麼材料都沒什麼差異。所以剩下的齒質一定要夠,不然就是等失敗而已了。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4JPD 2018 Vol.119-5JPD 2018 Vol.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