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finite element study分析distal implant supported RPD的framework設計—Shahmiri(2017)

JPD 2017 Vol.118 P.177-186

JPD 2017 Vol.118-1

在新版的RPD課本裡,如果是下顎的Kennedy I的RPD, 會建議植體放在後面缺牙區,最好到molar區,那前面的clasp和rest?要不要放RPI? Rest要在mesial還是distal? 這種情況,其實用finite element study電腦模擬是比較客觀的。這篇文章就是模擬兩種不同情況,Rest放在mesial還是distal?

結果我們一般要RPI的rest放在mesial,但是有植牙後,反而要放在distal,framework比較不會變形。所以有沒有機會以後會在設計後直接模擬framework的強韌度?希望會出現!

JPD 2017 Vol.118-2JPD 2017 Vol.118-3JPD 2017 Vol.118-4JPD 2017 Vol.118-5

Immediate implant有無立即補骨在gap的RCT研究—Sanz(2017)

COIR 2017 Vol.28 P.902-910

COIR 2017 Vol.28-1

這篇研究是去比較43個立即植牙在gap內有補DBBM-C (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 with 10% collagen – Bio-Oss Collagen) 和另外43個立即植牙但沒有補材料的對照組。

統計上來說有補DBBM-C可以減少buccal bone的內縮,平均約0.5mm有統計上差異。這類的研究很多,另外的爭議就是gap是否有大於2mm? 我個人愚見是有補多少有點用,但是絕對不能補到讓血液無法流通。

COIR 2017 Vol.28-2COIR 2017 Vol.28-3

比較傳統和數位方式印製後牙區植牙牙橋的精準度—Basaki(2017)

IJOMI 2017 Vol.32 P.792-799

IJOMI 2017 Vol.32-1

我們在前面有幾篇文章,在討論傳統和3D印模的精準度。這篇還故意選一個兩側都有植牙牙橋的case,一邊是做平行而另一邊歪很多。傳統的是用custom tray加Aquasil,數位用iTero。結果不論是直的還是歪的,傳統的方式都比較準,差距50um左右。說實在差距真的可以再修正,只是這篇有多添加種歪的條件是滿符合現實面的。IJOMI 2017 Vol.32-2IJOMI 2017 Vol.32-3IJOMI 2017 Vol.32-4

Crestal approach sinus membrane elevation其填補骨量和提高的高度關係—Sonoda(2017)

IJOMI 2017 Vol.32 P.735-740

IJOMI 2017 Vol.32-1

從1994年Dr. Summers開始使用osteotome的方式來提高上顎竇以利植牙,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這篇文章利用CBCT可以得到3D影像的優勢,在61個需要此術式的案例中去統計填補骨量和提高的高度關係,以及哪時候要小心membrane會破。

一樣直接先進結論:1. 填補0.1mL的骨量,平均可以提高3.7mm, 填補0.3mL的骨量,平均可提高5.84mm。2. 提高的高度(VEH)和buccopalatal / mesiodistal elevation (BPE / MDE)最好小於0.8, 不然容易會有membrane preforation 的情形。

IJOMI 2017 Vol.32-2IJOMI 2017 Vol.32-3IJOMI 2017 Vol.32-4IJOMI 2017 Vol.32-5IJOMI 2017 Vol.32-6

Immediate implant使用Low-Profile abutment來增加peri-implant soft and hard tissue stability in esthetic zone—Pelekanos(2017)

IJPRD 2017 Vol.37 P.729-735

IJPRD 2017 Vol.37-1

我們上週請來的Dr. Helder Moura花了一段時間在講的one time on abutment,其實就在這篇文中寫得相當的清楚。目前在歐洲的前牙美學植牙,相當的流行這樣的做法。其實精華就在於,你在植牙之後,馬上接一個有platform-switching的multi-unit abutment,然後做screw retain temporary crown,而crown的組織面要是concave凹陷的,以利軟組織的生長,之後再去壓出牙肉的型態。

他們的說法是希望implant和final abutment之間,是在癒合時期就已經鎖住,這樣不會讓細菌有機可趁,也不會拿上拿下造成骨質損失。我是覺得這樣的確有道理,應該會有更多的文獻在這幾年出現。

IJPRD 2017 Vol.37-2IJPRD 2017 Vol.37-3IJPRD 2017 Vol.37-4

在因為Peri-implantitis移除植體的位置立即植牙的預後—Anitua(2017)

IJPRD 2017 Vol.37 P.713-719

IJPRD 2017 Vol.37-1

因為植體周圍炎而移除植體,一般來說應該是讓受損的區域復原,有可能要GBR/GTR,然後再做植牙。這篇文章反而在植體移除當下,再擴大0.2-0.5mm的大小後,配合PRGF的使用,直接再植入新的植體。回顧在17個患者中22個植體,只有一個植體在16個月後失敗。其中只有一個是immediate loading,其他都是再等4-6個月在使用。平均mesial&distal bone loss大約都在0.9mm左右。

我的想法是,目前會越來越傾向於減少手術的趨勢,所以如果真的可以一次解決,其實對患者是比較好的,只是需要更多的文獻來證實這樣的穩定性。

IJPRD 2017 Vol.37-2IJPRD 2017 Vol.37-3

上顎前牙使用stock or CAD/CAM abutment對於interproximal papilla的兩年追蹤—Lops(2017)

IJPRD 2017 Vol.37 P.657-665

IJPRD 2017 Vol.37-1

這個研究是比較在上顎前牙使用stock or CAD/CAM abutment的時候,interproximal papilla的穩定程度。因為這樣的研究樣本數應該很難搜集到很多,所以這是一個multi-center研究。這樣的結果通常比較不準一點,因為每個center的標準不一。

但是他的結果其實跟我看到的很類似,就是在前牙用custom abutment,牙肉比較有機會保持著,而stock abutment會小退一點點,所以要事先做subgingiva一點。

IJPRD 2017 Vol.37-2IJPRD 2017 Vol.37-3IJPRD 2017 Vol.37-4

下顎後牙區做垂直補骨的基本原則—Urban(2017)

IJPRD 2017 Vol.37 P.639-645

IJPRD 2017 Vol.37-1

這篇補骨大師Dr. Urban的文章依然是寫的淺顯易懂,難怪很多台灣做植牙補骨手術的醫師會不遠千里去跟他學手術。他的手術重點其實都在圖上了,簡單列出幾項我覺得重要的:

  1. 若要同時植牙並做垂直骨增高,4mm是極限
  2. 再生膜不要碰觸到鄰牙
  3. 縫合時逢兩層,先用horizontal mattress離切線5mm縫,然後切線的部分用single interrupt去縫
  4. 注意舌側的mylohyoid muscle
  5. 使用的骨粉是一半自體一半人工

IJPRD 2017 Vol.37-2IJPRD 2017 Vol.37-3IJPRD 2017 Vol.37-4IJPRD 2017 Vol.37-5

長期追蹤Narrow-diameter implants—Forum(2017)

IJPRD 2017 Vol.37 P.629-637

IJPRD 2017 Vol.37-1

這篇文章是去追蹤統計NYU團隊使用1.8, 2.2mm直徑的植體,植牙在上顎側門齒或是下顎門齒的結果。大致上都還不錯,但要注意的是這個團隊選case是相當嚴謹的,所以如果有比較差的條件,真的還可以用小直徑的植體嗎?我還是希望能種到最小3.0mm,會比較安心,也可以改角度。

IJPRD 2017 Vol.37-2IJPRD 2017 Vol.37-3IJPRD 2017 Vol.37-4IJPRD 2017 Vol.37-5

做ridge preservation使用不同材料的比較—Natto(2017)

IJPRD 2017 Vol.37 e.253-260

IJPRD 2017 Vol.37-1

這個研究去比較在做ridge preservation的時候,使用allograft, xenograft 或是單純拔掉,這樣有多少差異?

以寬度來說,Xenograft加barrier最好,單純拔掉最差; 以高度來說,allograft加barrier最好,單純拔掉最差。

但,沒有統計上差異。所以,就看醫師要不要補了,因為怎麼樣做都會有缺損。

IJPRD 2017 Vol.37-2IJPRD 2017 Vol.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