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7 Vol.44 P.133-143
這篇文獻回顧過去十年內在活動假牙中加上一些增強的材料,例如cast metal或是glass fiber。因為這樣的研究不只是需要實驗室的,臨床長期的追蹤也很重要,可是這樣的研究可以想見是相當的稀少,所以要不要加?理論上在比較會脆弱的地方加上cast metal應該是加分的,那在全口假牙加上金屬網是加分還是扣分?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7 Vol.44 P.133-143
這篇文獻回顧過去十年內在活動假牙中加上一些增強的材料,例如cast metal或是glass fiber。因為這樣的研究不只是需要實驗室的,臨床長期的追蹤也很重要,可是這樣的研究可以想見是相當的稀少,所以要不要加?理論上在比較會脆弱的地方加上cast metal應該是加分的,那在全口假牙加上金屬網是加分還是扣分?
這篇文章是去描述一個上顎前半部以及鼻子因為癌症切除而製作補綴物重建的案例。你說為什麼我們台灣類似這樣的case少?不是少,我個人覺得有兩大原因,第一:這類的患者多半社經地位不佳,根本就沒有錢可以植牙。第二,做free flap補起來有健保,做假牙?有surgical obturator 似乎5000點,跟咬合板一樣,那我乾脆不要做因為陪錢。這幾天又遇到一個類似的case,上顎整個要切掉只剩下zygoma可以用,我第一個反應就是那乾脆補肉然後插鼻胃管算了…
這篇文章描述了如何在數位牙科中利用數位的咬合器,去設計牙冠的咬合,這其實相當的重要,因為有時候數位的設計會忽略到咬合的部分,尤其是第二大臼齒,cusp不能做的太尖,因為側方的移動需要一定的空間。
不過我好奇的是他取咬合的MIP和lateral bite是怎麼設定的,因為這應該不能口內掃描,所以需要掃描cast,既然有了cast,應該要上咬合器才能比較容易固定在一個位置上掃描,那要用怎樣的咬合器?這都要很小心注意,但是有注意到要有lateral movement已經很厲害了,還是要讚美這個團隊的努力。
這篇研究是去比較下顎implant overdenture移動量跟其底下的implant數量的關係,一般來說我們多半是種兩支植體,在下顎的側門齒和犬齒的附近,當然若這兩處附近的骨質不佳,也有可能要種在第一小臼齒。那種一支還是兩支三支?
結果種兩支的vertical移動量最大,比一支或是三支還多,有統計上的差異,但是差異就是在0.1mm左右。那這其實也要看下方的軟組織。所以真的種一支或是三支會比兩隻好?真的很難說。
這篇是回顧性的統計,在單一牙科院所內,回顧其60歲以上植牙的患者,追蹤survival rate和complications。在統計的245位患者中有1256支植體,整體的存活率為92.9%,其中有marginal bone loss而露出螺紋的比率為23.3%,有補骨,無論是術前或術後,植體的存活率都較差。有嚴重牙周病的狀況也會嚴重影響植體的存活率。
整體來說還不錯,這也很接近我所看到的狀況,在年紀大的患者和一般年紀的患者其實植牙的結果是一樣的,要看患者要植牙位置的條件以及其口腔習癖才是重點。
這篇是難得一見對於後牙活髓牙的修補之系統性回顧,可惜的是這類的文獻真的不夠好也不夠多,所以回顧起來簡單來說有兩大重點:第一就是要有2 wall以上,預後才會比較好; 第二是amalgam的表現比樹脂要好。
當然我也要強調的是,因為統計的關係以及文獻的年代差異,幾乎都是補銀粉居多,連單顆的牙冠都很少。所以我們要怎麼辦?就是看剩餘的齒質以及自己以往修復的經驗,小心地跟患者解釋可能的後果,因為很難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結果。
這篇文章是在Academy of Prosthodontics 的fellow中的問卷調查,因為這群人就是做出Glossary of Prosthodotics Terms的人,理論上就是最了解定義的醫師們。那他們對於centric relation (CR)到底是怎麼定義的呢?意見是否一致?
在72位有回應的fellow中,各有19,16,13位醫師選擇他們認為的CR,其實在字面上有些差異,但是道理上應該位置不會相差太多。可以見得這些大師因為自己所受教育以及臨床經驗的不同,所認定的CR也不同,而且在製作假牙時候,要用CR還是MIP? 大致上同意越複雜越要使用CR,越簡單可以使用MIP。
這篇文章真的很好,也是很實際的研究,他是在36位患者上使用1或2支的植體,然後做下顎的immediate loading implant OVD。結果很現實的在五年的追蹤後只剩17位患者,然後得到兩個我個人認為的重點。
第一,就是植體要失敗的話,一開始loading就失敗了,之後就不太會失敗了。第二就是長期追蹤很難,但是效果都很好。
這篇由強者學姊許詠庭醫師團隊的大作,是今年IJOMI的第二篇文獻。是去統計26篇篩選過的研究中,有Platform-switching的1511支植體和Regular-platform的1123支植體去統計分析,統計的結果是platform-switching可以減少約0.2mm的bone loss和pocket。整體來書目前的趨勢是支持platform-switching的,也幾乎每個植體廠商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設計概念。
IJOMI今年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這篇,最常被引用的300篇植牙相關文獻。其實就是從IJOMI, COIR, CIDRR, ID, JOI中去找出過去這三十年來最常被引用的文獻。其中IJOMI和COIR就各佔四成多的比重了。你會發現大家喜歡引用的文章要不是在講成功率就是在講GBR。以下列出前十篇給各位參考,真的都是經典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