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bilizing lower dentures on unfavorable ridges—Shanahan(1962)

JPD 1962 Vol.12 P.420-424

JPD 1962 Vol.12-1

今年除了固定會找最新的期刊來分享,也會找一些我覺得經典的老文獻出來,無論他們現在能不能適用?都是很有實用/歷史價值的。

這篇是我對於下顎全口假牙的起始點。不管其他流派如何,我對於下顎全口假牙,最重視的部分叫做“舌頭”。只要患者在張口的時候,舌頭可以保持在向前並且rest在前牙區,而不是retruded position,那就有機會會穩定。另外兩項要注意的分別是:ridge和周圍的組織是否健康?lingual space的有無?因為很難達到這三項的完美,所以我對於下顎的全口假牙基本上會建議,經濟上健康上是健康的,多鎖兩隻標準size的植體會好用很多。

JPD 1962 Vol.12-2

比較不同的材料及設計做後牙的馬里蘭牙橋之耐用度—Bomicke(2018)

JPD 2018 Vol.119 P.89-96

JPD 2018 Vol.119-1

在這篇研究,所使用的材料有三種,monolithic zirconia, veneered zirconia, veneered Co-Cr。然後車的型態有兩種,一種是inlay的保守方式,另外一種是翼狀的有覆蓋cusp的。

一樣直接跳結果,無論你是怎麼的設計,以單顆臼齒的受力來說都是足夠的,inlay的車法明顯較差但臨床夠用。Veneered prosthesis的受損是值得注意的,一體成型的zirconia比較不會有早期瓷裂的問題。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4JPD 2018 Vol.119-5

 

Cleidocranial dysplasia 使用implant-supported fixed dental prosthesis的case report—Atil(2018)

JPD 2018 Vol.119 P.12-16

JPD 2018 Vol.119-1

這個案例其實很單純但是很少見,就是因為患者有cleidocranial dysplasia然後幾乎所有的牙齒都阻生,然後拔掉所有的牙齒,補骨,植牙,all-on-4 and 6,完成。難的是補骨的部分,還有費用?但是這樣的案例可能會有廠商的贊助吧!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4JPD 2018 Vol.119-5JPD 2018 Vol.119-6

Zirconia coping的厚度之遮色效果—Tabatabaian(2018)

JPD 2018 Vol.119 P.159-165

JPD 2018 Vol.119-1.jpg

這篇文章我覺得實用,研究也很單純,就是使用不同厚度的zirconia coping,然後看要多厚,才能遮住底下不同材質的顏色。

快速跳到結論,0.4mm可以遮住一般樹脂及金色,0.6mm可以遮住amalgam,0.8mm可以遮住Ni-Cr合金。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

使用implant impression coping來重置和複製RPD cast—Lee(2018)

JPD 2018 Vol.119 P.33-35

JPD 2018 Vol.119-1

我一向滿喜歡JPD的這個項目,就是臨床的一些小技巧。這篇文章就是很聰明的,使用了常用的implant impression coping和analog,來定位在surveyor上的cast,然後你甚至可以去用silicone印膜材來翻模,然後也不用去重新定位,在做大case的時候很實用。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4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fixed prosthesis的四年追蹤—Wolff(2018)

JPD 2018 Vol.119 P.47-52

JPD 2018 Vol.119-1

這篇研究,是在26位患者上使用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FPD,然後追蹤四年,統計成功率和存活率。文獻回顧的部分,以往差不多在七成多。直接衝結果,在這26個案例中,經過四年只有12個是完整的。成功率不到五成,存活率74%。而且樹脂的部分磨耗的很明顯。

我個人製作過的經驗,我不太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屬於永久性的,因為材料的穩定性和抗磨耗都差陶瓷金屬太多了。在臨時的階段倒是很好用。

JPD 2018 Vol.119-2

Socket shield technique case report—Petsch(2017)

IJPRD 2017 Vol.37 P.853-860

IJPRD 2017 Vol.37-1

Socket shield technique,在去年高醫中區校友會年會請來的Dr. Helder Moura在他的演講中就有闡述,這是一個相當講究手感的方式。在之前的文獻回顧中,這樣的做法因為要看醫師的技術,而且追蹤的時間有長有短,很難說是真正的主流。注意看這個案例,我比較不了解的是,為什麼在外側buccal side已經很薄了,還要種4.7mm的寬度?似乎跟這方面的主流Dr. Kan相反?這類的文章應該會越來越多,各位醫師可以多留意。

IJPRD 2017 Vol.37-2IJPRD 2017 Vol.37-3IJPRD 2017 Vol.37-4IJPRD 2017 Vol.37-5

Lip-Tooth-Ridge classification—Pollini(2017)

IJPRD 2017 Vol.37 P.835-841

IJPRD 2017 Vol.37-1

這篇文章,其實提出了一個滿實用的分類方式,也是臨床醫師可能在制定上顎前牙美觀區常常會忘記的部分。一直以來,我們在做所謂前牙美學,都會被教到如果患者是low-smile line,就好了。事實也是如此,你照相的時候,嘴唇會拉開照,牙齦線不整齊就清清楚楚,但實際上患者會笑到那裡給你看嗎?

所以你可以看到,反而是垂直和水平都有缺陷的狀況,比較好做,因為幾乎都是用overdenture去蓋過去,你想要怎麼排就怎麼好看,而只有缺損垂直部分的,很難搞。

IJPRD 2017 Vol.37-2IJPRD 2017 Vol.37-3IJPRD 2017 Vol.37-4

使用4mm植體閃過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的case report—Felice(2017)

IJPRD 2017 Vol.37 P.819-824

IJPRD 2017 Vol.37-1

這是一個比較少見的case report,因為我們在有阻生齒的狀況下,如果沒有特別的問題,可以利用x光追蹤,或是拔掉,高手可以用矯正拉出來。但是這個case是直接植牙在上顎犬齒阻生的狀況下,上面還有4mm的骨質,所以就植入一個4x4mm的植體,追蹤四年後結果良好。

我想這個案例沒有拔掉的情形,除了患者不想拔,上面依然有4mm骨質,可能就是在極限的情形了,不知道會不會出現更誇張的情形。

IJPRD 2017 Vol.37-2IJPRD 2017 Vol.37-3IJPRD 2017 Vol.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