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及咀嚼能力的相關性—Peyron(2017)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7 Vol.44 P.299-312

JOR 2017 Vol.44-1

我們在臨床上看到許多年紀大的患者,如果牙齒剩餘數量夠多且夠完整,通常身體健康的機會就大; 反過來說牙齒不好的年紀大患者,常常是身體虛弱需要坐輪椅的。這篇回顧性的文章也是這樣做出結論,年紀越大越需要咀嚼,可是牙齒又不夠好只能吃軟爛的食物,然後營養不夠,接著惡性循環然後就身體越來越差。最後一張圖片整理得相當完整,值得一看。

JOR 2017 Vol.44-2JOR 2017 Vol.44-3JOR 2017 Vol.44-4

下顎植牙補骨相關之解剖學重點整理—Urban(2017)

IJPRD 2017 Vol.37 P.347-353

IJPRD 2017 Vol.37-1

對於口腔外科醫師來說,這篇文章應該是淺顯易懂,對於比較久沒有接觸到解剖學的醫師而言,在做下顎的植牙或是補骨的手術,要小心一些解剖的重要位置,以免意外傷到導致傷害。整體而言要注意血管的走向,唾液腺的位置,還有翻瓣的時候要用鈍的器械,以90度角小心地翻瓣。可以利用dense connective tissue來保護底下的重要組織。內文還滿簡潔的,值得看一下。

在下顎後牙區的植體長短及是否相連的finite element study—Toniollo(2017)

IJOMI 2017 Vol.32 P.372-376

IJOMI 2017 Vol.32-1

這篇研究是去比較在下顎後牙區,使用一般長度(11mm)的植體及短植體(5mm),連續設定三支植體,然後分成相連和非相連的,用電腦模擬結果如何。直接跳結果,一般長度的植體你要相連或是分開差異不大,但是短植體就建議要相連了。這個實驗的植體直徑是一般的4mm大小,若是直徑大的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另外這篇文章的圖和數據不是很清楚,但是短植體要做相連接是比較合邏輯的。

IJOMI 2017 Vol.32-2IJOMI 2017 Vol.32-3

Abutment的材質顏色和軟組織的厚薄對於美觀的影響—Ferrari(2017)

IJOMI 2017 Vol.32 P.393-399

IJOMI 2017 Vol.32-1

我們在做植牙美學的時候,abutment選擇就是相當重要的關鍵。通常在前牙我會用Ti-base加Zirconia,但是有時候會發現軟組織的顏色還是怪怪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篇研究會告訴你。

這篇研究是使用三種不同的abutment,分別是Ti, Titanium nitride(TiN, 帶有金色感覺),Zirconia。分別在thin biotype和thick biotype,界線是2mm。然後去用比色計去比較E值。這個實驗的定義是E值大於3.7就是屬於肉眼可以看出不同。

結果決定性的差異不是在於不同的abutment材質,而是軟組織的厚度。一旦大於2mm的thick biotype,你使用哪一種的abutment都一樣; 而小於2mm的biotype,你用zirconia也是看得出差異。所以要做到很漂亮的狀況,補肉的可能性要增加。

IJOMI 2017 Vol.32-2IJOMI 2017 Vol.32-3IJOMI 2017 Vol.32-4

植牙後感覺異常的案例整理—Politis(2017)

IJOMI 2017 Vol.32 P.439-444

IJOMI 2017 Vol.32-1

我們在植牙之後,有機會會遇到感覺異常或是疼痛的情形。那這時候要怎麼做?這篇是比利時Leuven大學的臨床案例統計,基本上這類的情形應該只會有案例報告,因為我們不知道動物的痛覺是怎樣,所以只能亡羊補牢的統計植牙後感覺異常要怎麼處理。

在26位植牙有問題的患者中,仍有9位是檢查不出原因的。至於處置有分成手術移除植體(這是最多的,而且要在48小時內移除)還有藥物控制或是手術減壓等等。所以基本上還是建議儘早移除植體。另外這篇文章提到一種藥物效果可能有幫助,叫做amitriptyline。這個藥物是抗憂鬱的藥物,但是副作用不少,所以真的要使用之前要小心評估。

IJOMI 2017 Vol.32-2IJOMI 2017 Vol.32-3

在上顎前牙做bone sounding的準確性—Kan(2017)

IJPRD 2017 Vol.37 P.371-375

IJPRD 2017 Vol.37-1

我們在做上顎前牙立即植牙的準備中,除了拍CBCT之外,做bone sounding是很重要的,因為可以直接了解牙肉高度及骨頭之間的關係。那這樣sounding的方式是否準確?Dr. Kan的團隊回顧他過去190顆上顎前牙,做bone sounding以及拔牙後直接測量真實牙肉骨頭關係,看sounding的結果是否準確。

統計上是有差異的,但是實際上大部分的差異都在1mm之內,所以做bone sounding在上顎前牙拔牙後立即植牙是有參考價值的,但是也要小心可能會突然出現落差很大的情形,要先想好後路。

IJPRD 2017 Vol.37-2IJPRD 2017 Vol.37-3

在下顎做不同補骨方式的系統性回顧—Elnayef(2017)

IJOMI 2017 Vol.32 P.291-312

IJOMI 2017 Vol.32-1

我們在下顎有骨缺損的情況下,想要做植牙,就需要補骨。那一般來說會做的補骨術式有四種:1.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2. inlay bone grafting, 3. onlay bone grafting, 4. GBR。在篩選後的52篇文獻中,去比較分析這四種補骨方式的臨床成功率。

下面附的圖就是精華,整體來說GBR的成功率及穩定性是最高的,另外在補高度4mm之內,這四種方式效果差異不大,以上提供參考。

IJOMI 2017 Vol.32-2

 

在做screw preload的方式及其removal torque的關係—Al-Otaibi(2017)

IJOMI 2017 Vol.32 P.259-263

IJOMI 2017 Vol.32-1

我們在上植牙的abutment時候,需要上torque,這樣給予植體及abutment的力量就是preload。之前我有分享過的研究有建議我們在上final torque之後,最好隔幾分鐘後再torque一次,這樣可以增加reverse torque,應該可以避免abutment的鬆脫。那這個研究是在下顎四支植體支持的全口固定式假牙,用三種方式去上preload,分別是上一次,連兩次,連三次的torque,然後再去測reverse torque。

結果不是上越多次的torque越好,連上兩次的效果是最好的,接著是只上一次,最差的是連上三次。所以目前的研究還是以上兩次torque的方式是最好的。

IJOMI 2017 Vol.32-2IJOMI 2017 Vol.32-3

CAD/CAM的healing abutment—Finelle(2017)

IJOMI 2017 Vol.32 e.63-67

IJOMI 2017 Vol.32-1

如果你的預算機器等等已經是最新的狀態,這個方式我覺得還滿好的。就是在後牙立即拔牙之前先使用CBCT設計好之後想要種植的植體位置,製作guide,然後也可以預先設計好符合socket的healing abutment,植牙後立即鎖上。當然這樣的方式比起傳統的方式貴很多,所以預算機器夠的醫師可以試試看。

IJOMI 2017 Vol.32-2IJOMI 2017 Vol.32-3IJOMI 2017 Vol.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