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要做上顎前牙及拔及種,你一定要了解兩件事,而這篇文章都有提到所以我分享出來:第一。上顎前牙拔牙完之後,buccal crestal的部分很少是有1mm以上厚度的,九成都是少於1mm的薄骨質。所以要很珍惜頰側骨質,千萬不要破了。
Month: 一月 2019
對美國贗復專科醫師調查統計centric relation的定義—Wiens(2018)
標題是寫美國贗復專科醫師,其實你認真看的話,其實是另外一個更歷史久遠的學會,這個學會會員更少是需要推薦才能進入的。這個學會也是在推動GPT也就是贗復名詞定義的學會,他們難得的對內做統計,看看他們的會員對於CR(centric relation)有沒有看法一致?
統計起來,其實看法不太一致。文章是統計的很客氣拉,這時候你就知道,為什麼假牙相關的期刊點值都很低,因為很多時候連一個最最基本的定義,都沒有什麼所謂客觀的定義了,很多都是主觀的認定。舉例來說,還有醫師認為CR不一定要是可以重複取得的?那我們要CR幹嘛?希望能有更統一的說法但真的很難,有執政黨就一定會有反對黨的。
比較immediate跟delay loading single implant的系統性回顧—Pigozzo(2018)
最近我在臨床上,較常會遇到上顎前牙斷折,需要及拔及種及loading的案例,尤其在過農曆年前,連做了三台,所以我也開始在回顧一些文章,還有之前的案例。這篇系統性回顧的文章標題,的確很快抓住目光,可惜就同之前所說,這樣要很有規模的回顧,真的可以納入的文獻都沒幾篇。果然只有五篇。在這五篇的文獻中,immediate跟early loading沒有差異,我有限的臨床經驗,也是沒有差,問題在患者怎麼的使用跟保養。
使用患者原有牙齒做臨時及正式單顆植牙固定式假牙—Nizam(2018)
最近的文章我想會越來越偏臨床的運用,所以選的資料會選擇圖偏多的文章。這篇文章其實就是使用原來因牙周病而搖搖欲墜的牙齒,使用原有的牙冠,在立即乘載的臨時假牙階段還有正式假牙使用。注意圖上幾個重點:一。這類牙周病然後及拔及種及乘載的臨時假牙,頰側牙肉幾乎都會掉,我吃過不少虧了,所以你可以:二階補肉或是等等等…到穩定再換正式假牙。二。牙冠牙根比真的很深,之後可能要splinting其他植牙(看起來左上門牙也快要…)之前文獻提過從植牙邊緣到牙冠切端,最好小於14mm,不然比較容易有問題。
這樣的方式其實好用,只是修牙齒的時候要噴水不然味道真的不佳。
在強烈嘔吐反射的患者使用短植體作固持案例—Stimmelmayr(2018)
我們在做上顎植體全口重建,無論是要做固定或是要做活動(locator or bar),患者的臨時假牙是一大挑戰。除了All-on-4直接乘載外,都是傳統全口覆蓋式的活動假牙,而且或多或少都會壓到植牙區。這個case report有強調患者是有強烈嘔吐反射,連傳統的活動假牙都沒辦法戴。在這樣極端的條件之下,在上顎的palate midline接近犬齒的位置,植入一隻粗短植體然後放locator,我想可能是最後一招了。看圖就很清楚作者的意思,非常聰明的臨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