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我覺得很好的去統整關於唾液最新的研究,尤其是COVID-19對於現今有很大的影響時,最新的研究證實新冠肺炎的病毒的確會存在於唾液之中, 所以用唾液試劑跟用搓鼻子的效果應該是一樣的。不只是去偵測新冠肺炎,有很多的病也可以藉由唾液去偵測到。對於很久沒有讀到課本的我這篇文章很快的讓我複習關於唾液的知識。值得一讀。


在臨床上,我們要下決定時,若是已經有一個decision tree,比較不會去犯錯。類似我們去做個SOP,那在做Vertical Bone Augmentation的時候呢?
這篇文章是去分成Low(小於5mm),Medium(5-8mm),High(>8mm)的垂直骨喪失,然後有五個術式:GBR(Guided bone regeneration),BG(Block grafts),TM(Titanium mesh),IG(Interpositional graft),DO(Distraction osteogenesis)。另外在小於5mm還有OE(Orthodontic extrusion)。
另外,文章也提到,如果需要骨頭垂直生長3mm以上的,不建議當次一起置放植體。
這篇回顧性研究是去回顧,在做Socket grafting or Ridge augmentation,我們通常會給予術前術後抗生素。一般的準則是給予Amoxicillin,但是會有Penicillin過敏的患者,這時我們通常會改用Clindamycin。但是效果一樣嗎?
統計上的結果,使用Amoxicillin,整體上的infection rate是2.9%; 使用Clindamycin,整體上的infection rate是13.2%。
但是為什麼會差這麼多???文章中沒有做出解釋,但是有說類似的文獻結果也差不多。我個人是覺得,依照小小臨床經驗以及我查到的文獻,很多時候患者說自己Penicillin過敏,都不是真的過敏。而且這個隨著時間,可能會變成不會過敏。總之要小心!
這篇是比較少見的,去追蹤RPD的abutment perio status。結果跟我們一般用邏輯思考的一樣,abutment跟non-abutment比較起來,有鉤子鉤到的牙齒牙周狀況較差。另外occlusal方向的鉤子,會比從gingival方向的鉤子更有殺傷力。不過因為回顧的case量並沒有很大,加上變因其實太多,僅供參考而已。
這篇文章值得一看,尤其是在講connection的圖片很清楚,為什麼會有abutment connection的bone loss? 目前來說的主因就是細菌引起的問題。然後external connection在bone level普遍來說就是會掉1.5-2mm。但是one-piece的是因為沒有connection,platform switching是有效果的,但是究竟多有效果很難量化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