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來數位的導板,幾乎都是為了植牙,這篇文章其實相當簡潔明瞭,就是我們在移除fiber post的時候,因為都是牙齒顏色,所以很難移除。那這時候使用導板就很有意義了,因為可以在事先確定好路徑跟深度下,直接車出重新根管治療的道路,這相當的有意思。


int-j-prosthodont-2016-vol-29-p-565-569
這篇文章是去做一個統計回顧,看在做vital teeth的FPD,有多少的機會需要去做endo tx?因為比較早的年代,牙醫師習慣要先做“抽神經”的動作後再去做牙冠,那這樣的做法真的好嗎?
這篇文章統計了1633顆的abutment teeth,結果後來追蹤有需要做endo治療的有6.3%。其實機率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平均每16顆vital abutment就有一顆後來追蹤需要做endo,而以往的文獻研究的機率介於2-10%之間,這真的要看每位醫師的經驗來判斷,很難說一定或是不一定。
這篇研究很有意思,他是去測試一個我們臨床上很常做的事情,就是在做根管治療完成後24小時及2週兩個不同的時間點,用三種不同的resin cement黏著fiber post。這篇研究所使用的sealer是最被廣泛使用的engenol base sealer.
結果在根管充填後24小時黏著的強度明顯比兩週後再黏著還要強。但是我們有時候根管治療完後還要再觀察才敢打post…所以應該還需要更多有類似的研究來比較看看到底差多少。
這篇研究是去發問卷給1876位一般家庭牙醫師(非Endo專科醫師), 去統計他們在做endo tx時所用的材料及方式. 在1490位回覆的牙醫師問卷中, 其實大部份都是有使用正確的沖洗以及正確的充填方式.
在調查的結果中, 93%醫師使用NaOCl, sealer則是ZOE和resin一半一半, 充填方式62%用compaction, 36%用carrier-based, 96%用gutta percha作為材料.
這個研究是使用問卷調查, 一般牙醫師和根管治療專科醫師在根管治療中的治療有無差異.
在238位醫師中, 一半是一般牙醫師而另一半是根管專科醫師. 以下列出有差異的部分:
Dens invaginatus 是一種牙齒發育異常的情形, 這個case相當特別的使用CBCT配合手術模板來做endo. 果然有錢會有有錢的做法…請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