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來數位的導板,幾乎都是為了植牙,這篇文章其實相當簡潔明瞭,就是我們在移除fiber post的時候,因為都是牙齒顏色,所以很難移除。那這時候使用導板就很有意義了,因為可以在事先確定好路徑跟深度下,直接車出重新根管治療的道路,這相當的有意思。


這個回顧性的研究是去統計dental school,在754支post的長期追蹤下結果如何。三種post分別為prefabricated metal,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Cast metal三種post。
結論:
我們在幫患者選擇牙齒要用什麼材料復型,會根據患者的喜好以及醫師的判斷,從中選出患者跟醫師可以接受的材料。那如果醫師自己選擇要做後牙(這篇文章只有指molar大臼齒)應該是沒有預算的考量吧,那用什麼比較好???
一樣直接講結論,在統計的1719顆molar中,Gold inlay (25%), Composite resin(24.3%), Gold crowns(21.8%), Amalgam(11.8%), Ceramic crowns(6.6%), Ceramic inlays(5.4%), Metal-ceramic crowns(4.3%), GIC or compomer (0.8%) 。
統計上大多是金屬性質的居多,可見牙醫師自己對於大臼齒來說還是比較信任金屬的,尤其是黃金。但是若依年齡層來分,越年輕的醫師會使用樹脂跟陶瓷,這也是趨勢。
這篇文章爭議較大,但是可能短期內也就是如此。我們在黏著全瓷冠時,一定要用resin cement?用GI or Polycarboxylate? 在篩選的17篇文章中,統計起來的效果是在臨床的表現,黏著效果是一樣的,但需要更正式的長期臨床追蹤才能定論。這篇是AAFP的正式報告,有一定的質量。
我覺得要注意的是顏色,因為我有時候在活髓牙使用Polycarboxylate黏的,效果很好。但是薄的全瓷我還是用self-etch resin,因為顏色差異過大。
最近的文章我想會越來越偏臨床的運用,所以選的資料會選擇圖偏多的文章。這篇文章其實就是使用原來因牙周病而搖搖欲墜的牙齒,使用原有的牙冠,在立即乘載的臨時假牙階段還有正式假牙使用。注意圖上幾個重點:一。這類牙周病然後及拔及種及乘載的臨時假牙,頰側牙肉幾乎都會掉,我吃過不少虧了,所以你可以:二階補肉或是等等等…到穩定再換正式假牙。二。牙冠牙根比真的很深,之後可能要splinting其他植牙(看起來左上門牙也快要…)之前文獻提過從植牙邊緣到牙冠切端,最好小於14mm,不然比較容易有問題。
這樣的方式其實好用,只是修牙齒的時候要噴水不然味道真的不佳。
我們在做上顎植體全口重建,無論是要做固定或是要做活動(locator or bar),患者的臨時假牙是一大挑戰。除了All-on-4直接乘載外,都是傳統全口覆蓋式的活動假牙,而且或多或少都會壓到植牙區。這個case report有強調患者是有強烈嘔吐反射,連傳統的活動假牙都沒辦法戴。在這樣極端的條件之下,在上顎的palate midline接近犬齒的位置,植入一隻粗短植體然後放locator,我想可能是最後一招了。看圖就很清楚作者的意思,非常聰明的臨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