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在學習製作上顎全口假牙時,有些醫師或是技師,會希望在上顎內側加上rugae(就是上顎有一區凹凸不平的區域)。這樣看起來比較像是真實口內的樣子,拍照比較漂亮,但是這樣有助於患者的使用嗎?我是從來沒有加過啦…因為自己做的時候懶得加蠟,另外是我覺得打亮拋光時很麻煩。
結果這個研究證實,加上rugae除了難以清潔之外,並無幫助。


在臨床上常被問到,我的假牙可以用多久?因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材料,其實很難有個定論。大致上來說,我所看到的文獻,若是固定式的假牙,應該會落在10-13年左右。活動假牙?我之前看過的文獻落在7-10年左右。
這篇回顧性的文章,整理出來,上顎是10.26(標準差3.8),下顎是8.63(標準差2.63)。整體說是10.06(標準差4.03)。所以看起來若是正常製作的全口假牙,我想應該可以預期能夠使用到7年以上,因為材料也會老化,屆時應該是要視情況來更換新的假牙。
這篇文章是去比較,有沒有使用neutral zone方式製作的全口假牙,患者有沒有感受到不同。這個研究是我看過比較有規模性的,因為有統計到超過50位,算是有規模的。結果患者的確覺得neutral zone比較好。因為在製作上需要比較花時間,我沒有用這方式製作,另外這樣的方式也需要患者的配合,因為不是每個患者,都可以有耐心的陪你去取到記錄。
我相信是有用的,畢竟全口假牙一定是訂製的,雖說有其規則,但是每個口腔的狀況真的差異大,用經驗猜,偶爾也是踢到鐵板。
在植牙協助式的覆蓋式假牙中,如果是使用locator,很難可以達到完全平行的attachment,這就代表說path of insertion一定不能有任何的倒凹。但我們去packing後,有時候會有一些軟組織的倒凹,那要如何去除?
這個臨床的方式是用surveyor,然後在housing插上replica的情況下,找出好的戴入途徑,然後磨掉干擾處。我個人的經驗是:這類的患者年紀大,干擾處要盡量磨多一些,或是使用non-engaging的plastic insert。
這篇文章在討論全口假牙,咬合的masticatory index跟mixing index,與全口假牙客觀的評分一起做比較,然後看看有什麼可以參考的方向提供臨床醫師參考。
大方向來說有兩點:1. 製作的假牙品質越高,咬合能力確實是越強。2. 有戴過假牙的患者,適應能力越好。但是因為有很多很多的因素,也是很難客觀的評分的。
我們在做上顎植體全口重建,無論是要做固定或是要做活動(locator or bar),患者的臨時假牙是一大挑戰。除了All-on-4直接乘載外,都是傳統全口覆蓋式的活動假牙,而且或多或少都會壓到植牙區。這個case report有強調患者是有強烈嘔吐反射,連傳統的活動假牙都沒辦法戴。在這樣極端的條件之下,在上顎的palate midline接近犬齒的位置,植入一隻粗短植體然後放locator,我想可能是最後一招了。看圖就很清楚作者的意思,非常聰明的臨床做法。
我看完這篇臨床的案例之後,我的感想是我應該可以整理一下關於全口假牙各式各樣疼痛的解決之道。這個案例是一位76歲白人女性,因為會感覺到嚴重類似電擊的疼痛而求診。她在22歲的時候拔掉全口牙齒做了全口假牙,是acrylic resin base加上porcelain teeth。
當初製作的醫師說不用拿下假牙,患者每天只有拿下清洗一到兩次,只有在35年前有reline一次。這樣的案例其實聽到說明,大概就可以猜到是mental foreman的壓迫痛了,果然拍了CBCT顯示雙側的mental nerve壓迫。解決之道就是使用soft material 墊高並修正咬合關係。
在台灣的患者是幸福的,要來修假牙可以像是在逛街一樣,很容易找到醫師來調整,只是醫師調整需要注意全口假牙原來製作的重點,不要越弄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