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上顎使用all-on-4及傳統活動式全口假牙對下顎Class I RPD之上顎骨吸收狀況—Alrajhi(2020)

這篇研究是比較少見的,去比較上顎無牙的時候,使用all-on-4固定式假牙跟傳統的全口假牙,對上下顎class I RPD的咬合時,上顎的骨吸收之比較。

當然有植牙的幫助下,比起傳統假牙,骨吸收明顯的少,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有all-on-4的支持,上顎骨仍然在吸收,所以長期的追蹤會如何呢?

系統性回顧使用假牙黏著劑對於全口假牙成效影響—Lemos(2022)

對於製作很多全口假牙的我,對於假牙黏著劑的想法其實很單純,就是患者想要用就用吧,我不會說一定不可以使用之類的,因為患者通常跟我說使用黏著劑是會有幫助的,但我並沒有去統計正式的數據。

而在真的條件很差的患者,就一開始在製作之前,就要提到黏著劑了,因為他們的原始條件太差,就真的要靠黏著劑來幫助穩固。

這篇回顧的RCT研究,整理出來只有13篇,整體來說是支持使用黏著劑可以幫助穩固全口假牙。

在上顎全口假牙內側加上rugae會增加患者的滿意度嗎?—Abu-Awwad(2021)

之前在學習製作上顎全口假牙時,有些醫師或是技師,會希望在上顎內側加上rugae(就是上顎有一區凹凸不平的區域)。這樣看起來比較像是真實口內的樣子,拍照比較漂亮,但是這樣有助於患者的使用嗎?我是從來沒有加過啦…因為自己做的時候懶得加蠟,另外是我覺得打亮拋光時很麻煩。

結果這個研究證實,加上rugae除了難以清潔之外,並無幫助。

血液中的維他命D3,鈣跟磷的濃度與下顎無牙脊的吸收有無相關—Kalavathy(2022)

這篇文獻我覺得滿有意思的,就是患者會覺得,我缺牙之後骨頭吸收,要吃甚麼才能讓我的骨頭能夠不要吸收?這個研究是去抽血,然後看血液中的維他命D3,鈣和磷跟下顎無牙脊的骨頭吸收有沒有相關?

統計上血液中的維他命D3,鈣和磷跟下顎無牙脊的骨吸收是有正相關的,而跟性別年紀沒有相關。所以理論上若是能夠增加血液中這些因子的濃度,可能缺牙後的骨吸收會減少的。那要怎麼增加這些因子的濃度?大致上是要適當的曬太陽10-15分鐘以及飲食要注意,細節可以自行去搜尋網路。

如何妥善處理全口假牙以減少Candida albicans的滋生—Verhaeghe(2020)

我們在交給患者全口假牙的時候,一定會做適當的衛教。那在長時間不使用全口假牙,尤其是睡前,我們會請患者使用中性的清潔劑(洗碗精)在水龍頭下去刷洗乾淨後,用常溫的自來水浸泡。那適當的使用假牙清潔錠去消毒,那當然是好的。

但是這篇文章就厲害了,他去搜尋相關的文獻,提出較為科學的見解:

  1. 在睡前清洗假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洗完再浸在清水中
  2. 如果真的沒有刷洗,那浸泡假牙清潔錠的效果也不錯
  3. 沒有刷洗也沒有浸泡假牙清潔錠,那直接浸在清水中,反而會增長Candida albicans的增生
  4. 若沒有刷洗,那乾脆不要放在水中,乾燥狀況下反而不會增生Candida albicans而且假牙變形量有限

2020年AARD年度文獻回顧—Cagna(2021)

每年JPD都會有這篇年度文獻回顧,裡面就是多位專家去分析去年假牙界的精選文章,然後會做出一些評論。內容相當的多,我也有參考裡面我有興趣的文章,會不定時的分享出來。

明天會有家牙的演講分享,也有參考到這個文獻的資料。

統計全口假牙的使用年限—Taylor(2021)

在臨床上常被問到,我的假牙可以用多久?因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材料,其實很難有個定論。大致上來說,我所看到的文獻,若是固定式的假牙,應該會落在10-13年左右。活動假牙?我之前看過的文獻落在7-10年左右。

這篇回顧性的文章,整理出來,上顎是10.26(標準差3.8),下顎是8.63(標準差2.63)。整體說是10.06(標準差4.03)。所以看起來若是正常製作的全口假牙,我想應該可以預期能夠使用到7年以上,因為材料也會老化,屆時應該是要視情況來更換新的假牙。

比較是否使用neutral zone製作的全口假牙的滿意度—Al-Magaleh(2019)

JPD 2019 Vol.121 P.440-446

JPD 2019 Vol.121-1

這篇文章是去比較,有沒有使用neutral zone方式製作的全口假牙,患者有沒有感受到不同。這個研究是我看過比較有規模性的,因為有統計到超過50位,算是有規模的。結果患者的確覺得neutral zone比較好。因為在製作上需要比較花時間,我沒有用這方式製作,另外這樣的方式也需要患者的配合,因為不是每個患者,都可以有耐心的陪你去取到記錄。

我相信是有用的,畢竟全口假牙一定是訂製的,雖說有其規則,但是每個口腔的狀況真的差異大,用經驗猜,偶爾也是踢到鐵板。

JPD 2019 Vol.121-2JPD 2019 Vol.121-3JPD 2019 Vol.121-4

使用dental surveyor去確認implant OVD是否有安裝好—Loney(2019)

JPD 2019 Vol.121 P.381-383

JPD 2019 Vol.121-1

在植牙協助式的覆蓋式假牙中,如果是使用locator,很難可以達到完全平行的attachment,這就代表說path of insertion一定不能有任何的倒凹。但我們去packing後,有時候會有一些軟組織的倒凹,那要如何去除?

這個臨床的方式是用surveyor,然後在housing插上replica的情況下,找出好的戴入途徑,然後磨掉干擾處。我個人的經驗是:這類的患者年紀大,干擾處要盡量磨多一些,或是使用non-engaging的plastic insert。

JPD 2019 Vol.121-2JPD 2019 Vol.121-3JPD 2019 Vol.121-4

多方向分析全口假牙的咬合能力影響因素—Elmoula(2018)

JPD 2018 Vol.120 P.35-42

JPD 2018 Vol.120-1.jpg

這篇文章在討論全口假牙,咬合的masticatory index跟mixing index,與全口假牙客觀的評分一起做比較,然後看看有什麼可以參考的方向提供臨床醫師參考。

大方向來說有兩點:1. 製作的假牙品質越高,咬合能力確實是越強。2. 有戴過假牙的患者,適應能力越好。但是因為有很多很多的因素,也是很難客觀的評分的。

JPD 2018 Vol.120-2JPD 2018 Vol.120-3JPD 2018 Vol.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