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6 Vol.43 P.205-214
我選擇這篇文章並不是覺得咬合學可以在這短短的10頁paper解釋完, 而是我認同這位作者的想法, 而也是常常會被忙碌的臨床牙醫師忘記的, 就是Biomechanics這個重要的要素. 我們在咬合的時候, 會希望我們能找到最好的centric occlusion, 就是患者在正常的大腦運作之下, 可以重複的咬到差不多的點. 但是大腦不是電腦, 有時會出點錯, 或是我們的患者今天可能都想咬前面或是右邊?
Occlusion: a system of adaptation and precision, 在不同的年代, 人類的咬合就很不同. 我們在回顧一些舊有的文獻或是考古學上人類牙齒, 會隨著不同的環境而人類的咬合就不同. Curve of Spee and Wilson也是要順著咬合力的傳遞而自然形成.
一般人的咬合力在600-1200N, 前牙大約是後牙的1/5力量. 也因此, molar佔bite force的80%. 然後還要考量不同年紀性別種族等等…我總是覺得有時候你知道了越多, 好像越無力, 因為你可能只能治療其中一部份,而先天的條件往往已經決定了成敗.
以下附上幾張圖表, 相當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