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我覺得很好的去統整關於唾液最新的研究,尤其是COVID-19對於現今有很大的影響時,最新的研究證實新冠肺炎的病毒的確會存在於唾液之中, 所以用唾液試劑跟用搓鼻子的效果應該是一樣的。不只是去偵測新冠肺炎,有很多的病也可以藉由唾液去偵測到。對於很久沒有讀到課本的我這篇文章很快的讓我複習關於唾液的知識。值得一讀。


這篇是比較少見的,去追蹤RPD的abutment perio status。結果跟我們一般用邏輯思考的一樣,abutment跟non-abutment比較起來,有鉤子鉤到的牙齒牙周狀況較差。另外occlusal方向的鉤子,會比從gingival方向的鉤子更有殺傷力。不過因為回顧的case量並沒有很大,加上變因其實太多,僅供參考而已。
這篇文章值得一看,尤其是在講connection的圖片很清楚,為什麼會有abutment connection的bone loss? 目前來說的主因就是細菌引起的問題。然後external connection在bone level普遍來說就是會掉1.5-2mm。但是one-piece的是因為沒有connection,platform switching是有效果的,但是究竟多有效果很難量化來說。
這篇補骨大師Dr. Urban的文章依然是寫的淺顯易懂,難怪很多台灣做植牙補骨手術的醫師會不遠千里去跟他學手術。他的手術重點其實都在圖上了,簡單列出幾項我覺得重要的:
在治療植體周圍炎,目前的主流作法就是清創。那清創之後,到底植體表面會變得怎樣?因為我們一般來說不可能再去翻瓣看植體,都是靠X光和CBCT去看影像的部分,有沒有真的長?沒有親眼看真的是不知道。這個case report是在一個下顎implant supported fixed denture,有五支植體都有植體周圍炎的狀況下,選其中一隻未來要當犧牲打的,在做清創後,使用NaOCl, H2O2, Saline沖洗,補CaSO4和Bio-Oss,蓋porcine membrane後縫合,然後等半年後打開,有觀察到新生骨質,切片檢查發現有reoeesointegration。因為這樣的實驗不可能做大規模的,所以只能靠case report了。目前的主流還是以清創為主,那之後會怎樣要看有沒有新技術了。
我們在做植牙美學的時候,abutment選擇就是相當重要的關鍵。通常在前牙我會用Ti-base加Zirconia,但是有時候會發現軟組織的顏色還是怪怪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篇研究會告訴你。
這篇研究是使用三種不同的abutment,分別是Ti, Titanium nitride(TiN, 帶有金色感覺),Zirconia。分別在thin biotype和thick biotype,界線是2mm。然後去用比色計去比較E值。這個實驗的定義是E值大於3.7就是屬於肉眼可以看出不同。
結果決定性的差異不是在於不同的abutment材質,而是軟組織的厚度。一旦大於2mm的thick biotype,你使用哪一種的abutment都一樣; 而小於2mm的biotype,你用zirconia也是看得出差異。所以要做到很漂亮的狀況,補肉的可能性要增加。
如果上顎前牙有需要拔牙,而因為缺損過大,不但是骨缺損,還有軟組織的缺損,可以考慮用這樣的方式,就是用palatal pedicle flap去補拔牙後的洞。但是這樣的情況有很多的限制,因為只能補一顆。這篇文章所附的圖很清楚,值得一看。
這篇研究是去追蹤subgingival prep,chamfer和feather edge的差異。在58個患者追蹤六個月,主要是去看牙肉的BOP, gum recession, patient satisfaction。
整體來說雖然Esthetic和Function都有達到9成,但是chamfer表現比較好,也是比較建議使用的。
Excessive gingival display是一個很難改正的問題,最常遇到的應該是做矯正的醫師,那單純做矯正可以改善嗎?這個case是一個excessive 4-8mm,因為short clinical crown加上passive eruption加上hypermobility of upper lip。
這個case是使用CLP,然後過6週之後再去做lip repositioning,即使如此,還是有一點牙齦有露出。因為這樣做還是不如surgical ortho的強,但是相對之下安全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