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9 Vol.28 P.837-839
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圖。就是因為上顎後牙區缺牙後,骨吸收是向內的,所以植體的位置會偏舌側。那如果位置不差,那當然做正常咬合。若是不好,就作反咬。千萬不要做edge to edge,那樣容易咬到臉頰舌頭。我是覺得如果沒有把握,先做臨時假牙試一試咬合,不要直接做正式假牙。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9 Vol.28 P.837-839
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圖。就是因為上顎後牙區缺牙後,骨吸收是向內的,所以植體的位置會偏舌側。那如果位置不差,那當然做正常咬合。若是不好,就作反咬。千萬不要做edge to edge,那樣容易咬到臉頰舌頭。我是覺得如果沒有把握,先做臨時假牙試一試咬合,不要直接做正式假牙。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9 Vol.28 P.772-774
我記得我一開始回到台灣,有一些對於假牙有興趣的醫師會問我,為什麼你都不用facebow?這篇文章是由重量級的教授Dr. Nagy所寫,內文少但是值得一讀。
簡單來說我為何不用facebow:1. facebow就是將上顎的模型mounting在相對於這個類型的咬合器,比較類似口內的狀況,但是只是比較類似。因為誤差其實比想像中的大。2. 我的案例有一半是全口假牙,wax rim的定位配合一般咬合器設定,其實就很準的。當然要用也是可以,那最大的問題是你的技師要肯用你的咬合器來做假牙,這需要一點時間協調。
這篇文章的標題很快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們在做假牙補綴,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判斷OVD (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的狀況,是要改還是維持?要改的話,要改多少?
這個研究使用一個增高咬合的標準物體,然後墊高1mm在正中門牙,去測量上下犬齒跟第一大臼齒的咬合提高多少。以往的文章研究,大約是門牙增高1mm,第一大臼齒增高0.5mm,或是咬合器上的pin提高1mm,第一大臼齒提高約0.33mm。
這團隊還搞出了一個複雜的數學公式去推算,連pin距離門牙多遠也可以代入。我是覺得每一個case都不同,本來就是要量身定做,但有時候我們會用徒手去堆高度,這時候這個數據就有意義。
三個月沒有更新也沒有看paper了,今天偶然看到最新的JPD,這篇文章在提到有parafunction的患者,看了有所感受。
實驗就是找有跟沒有parafunction的受試者,隨機去咬不同厚度的咬合紙,從8 um (0.008 mm) to 72 um (0.072 mm)然後找看看有沒有差異。結果 “有oral parafunction"的受試者,在超過56um的厚度,會比較容易感受(p<0.005)。
這跟之前的實驗來說,大致上符合,也就是可能會磨牙的患者,其咬合敏感度較高。但是是因為咬合敏感度高造成parafunction?還是相反?
因為變因過多,這應該沒有定論。我只相信有parafunction的患者,在大腦管理牙齒的部分是有問題的,要改善不是很容易的。
標題是寫美國贗復專科醫師,其實你認真看的話,其實是另外一個更歷史久遠的學會,這個學會會員更少是需要推薦才能進入的。這個學會也是在推動GPT也就是贗復名詞定義的學會,他們難得的對內做統計,看看他們的會員對於CR(centric relation)有沒有看法一致?
統計起來,其實看法不太一致。文章是統計的很客氣拉,這時候你就知道,為什麼假牙相關的期刊點值都很低,因為很多時候連一個最最基本的定義,都沒有什麼所謂客觀的定義了,很多都是主觀的認定。舉例來說,還有醫師認為CR不一定要是可以重複取得的?那我們要CR幹嘛?希望能有更統一的說法但真的很難,有執政黨就一定會有反對黨的。
這篇文章的想法,真的是相當的有趣,但是不是不可行。作法很簡單,就是將一般長條的咬合紙,每隔2-3mm就剪開,有點像是梳子的感覺。這樣的做法,的確在理論上會比較精準,因為咬合紙是一整張的,切開有點像是很多小條的咬合紙,阻力自然是較小。各位可以看看他附的圖片,可行但是沒有市售的這種咬合紙,只能自己來做。
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437-438
我們在臨床上,其實會遇到不少會有磨牙的患者。已經有很多的文獻指出,磨牙會讓植牙失敗機會增高。那我們臨床醫師咬小心注意什麼?這篇短短兩頁的文章其實寫得不錯。
其中,關於小孩子的磨牙,要注意三點:第一,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未完全,造成混亂,但是第二和第三點就要小心,第二是小孩子的心因性或是在社交上出現問題,第三則是呼吸道有阻礙而讓肌肉不正常的運動以尋求呼吸道的暢通。
至於成人的部分,可以以multiple-P方式:plates(硬式咬合板), pep talk(鼓勵?應該是醫師的善意提醒?), psychology(心理的輔導), pills(藥物)。
因為磨牙很複雜,要小心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也要小心的處理。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7 Vol.44 P.908-923
這篇文章是最新的JOR回顧性文章,他回顧了一個我們常遇到但是很難回答患者的題目:TMD和咬合有沒有相關?
這我不敢回答,但如果是我,我只敢把CO的咬點部分,平均分散而已,側方的調整部分,患者會告訴我們,因為患者就是我們的老師。
這篇是JDR的,內容一如往常對於臨床醫師相當艱深。簡單來說,給老鼠吃一般食物和軟質食物,比較其咀嚼肌群及骨骼牙齒,還有對於刺激的反應速度。發現吃軟質的實驗組,都明顯地比之一般食物的對照組的反應差。在臨床上比較難去證實,因為咬合功能不佳然後只吃流質的患者,腦袋會退化比較快?我看的患者有一半以上是65歲以上,我個人的經驗是牙齒好的患者,腦袋會比較清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