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0 在上顎有不良角度植牙全口重建的假牙選擇—Kher(2022)

這篇文章的精華在於統整,上顎全口植牙做固定式假牙,有五種方式,其優缺點的比較。一般來說主要會用第一種的黏著式以及第三種的multiunit abutment screw retained。這兩種方式可以解決大部分的狀況。

內文寫得滿好的,有空可以看看喔!

在上顎全口假牙內側加上rugae會增加患者的滿意度嗎?—Abu-Awwad(2021)

之前在學習製作上顎全口假牙時,有些醫師或是技師,會希望在上顎內側加上rugae(就是上顎有一區凹凸不平的區域)。這樣看起來比較像是真實口內的樣子,拍照比較漂亮,但是這樣有助於患者的使用嗎?我是從來沒有加過啦…因為自己做的時候懶得加蠟,另外是我覺得打亮拋光時很麻煩。

結果這個研究證實,加上rugae除了難以清潔之外,並無幫助。

血液中的維他命D3,鈣跟磷的濃度與下顎無牙脊的吸收有無相關—Kalavathy(2022)

這篇文獻我覺得滿有意思的,就是患者會覺得,我缺牙之後骨頭吸收,要吃甚麼才能讓我的骨頭能夠不要吸收?這個研究是去抽血,然後看血液中的維他命D3,鈣和磷跟下顎無牙脊的骨頭吸收有沒有相關?

統計上血液中的維他命D3,鈣和磷跟下顎無牙脊的骨吸收是有正相關的,而跟性別年紀沒有相關。所以理論上若是能夠增加血液中這些因子的濃度,可能缺牙後的骨吸收會減少的。那要怎麼增加這些因子的濃度?大致上是要適當的曬太陽10-15分鐘以及飲食要注意,細節可以自行去搜尋網路。

牙科線上課程的成效如何—Yang(2021)

這篇研究是去統計,在18場線上的牙科課程,總共有超過四萬人次參與。成效如何?

  1. 有31.35%的參與者在一分鐘內關掉連線
  2. 差不多一半的參與者看不到10分鐘
  3. 真的看完整個課程的比率為21.97%
  4. 平均學習到的成效大約一成左右
  5. 真的會認真聽講的,大約在課程開始前一小時內才會簽到,太早簽到的可能只有掛在網上而已

利用程式計算RPD的成功與否—Alageel(2020)

這篇文章我覺得很有趣,就是去用一個軟體分析,是看看這樣設計的RPD會不會讓患者滿意?

http://ebhnow.com/wp/applications/

http://ebhnow.com/apps-wp/0160/index.html

統計患者比較喜歡上顎有三個units以上teeth supported,比起下顎distal-extension少於3muit clasp的。我有試著用看看上面網頁,可能還需要優化一下會比較好用。其參數也可以再討論看看因為每個人的牙齒都不同。

電腦分析關於Engaging跟Nonengaging Abutment Implant Screw-Retained Prosthesis的受力—Savignano(2021)

在植牙的abutment,有分成兩種,就是Engaging跟Nonengaging。差別在於abutment插進去植體的深淺…所以Engaging會比較穩定,而Nonengaging比較靠abutment screw去固定。那我也是比較少看到這樣的電腦分析,他是在設定一個3 unit implant screw-retained bridge,一個premolar跟一個molar。所以有四個設定,兩個都是Engaging跟兩個都不是Engaging,然後各設定一個Engaging另一個Nonengaging。

結果兩者都是Engaging還是最好,壓力可以分散掉,其次是molar nonengaging跟premolar engaging。所以若是兩支植體夠平行,還是盡量能做engaging…若是平行度差太多,要不要考慮cement retained???

如何妥善處理全口假牙以減少Candida albicans的滋生—Verhaeghe(2020)

我們在交給患者全口假牙的時候,一定會做適當的衛教。那在長時間不使用全口假牙,尤其是睡前,我們會請患者使用中性的清潔劑(洗碗精)在水龍頭下去刷洗乾淨後,用常溫的自來水浸泡。那適當的使用假牙清潔錠去消毒,那當然是好的。

但是這篇文章就厲害了,他去搜尋相關的文獻,提出較為科學的見解:

  1. 在睡前清洗假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洗完再浸在清水中
  2. 如果真的沒有刷洗,那浸泡假牙清潔錠的效果也不錯
  3. 沒有刷洗也沒有浸泡假牙清潔錠,那直接浸在清水中,反而會增長Candida albicans的增生
  4. 若沒有刷洗,那乾脆不要放在水中,乾燥狀況下反而不會增生Candida albicans而且假牙變形量有限

2020年AARD年度文獻回顧—Cagna(2021)

每年JPD都會有這篇年度文獻回顧,裡面就是多位專家去分析去年假牙界的精選文章,然後會做出一些評論。內容相當的多,我也有參考裡面我有興趣的文章,會不定時的分享出來。

明天會有家牙的演講分享,也有參考到這個文獻的資料。

系統性回顧分析短植體在後牙區製作單顆牙冠的風險—Xu(2020)

這篇文章是去找尋在後牙區使用短植體(少於6mm長度),跟傳統植體(10mm)去分析看看其成功率。

結果作者群篩選後,只剩下五篇文章,而這五篇都是五年內的統計研究。所以短植體的存活率還算高,但是作者群的結論是長遠下來,後牙區單顆短植體的牙冠風險極大,雖然骨頭吸收量可能沒有差異,但在沒有多顆相連之下,不知道長久下來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