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MMA內加入ZDMA粉末對於機械及抗菌性質的幫助—An(2022)

這篇文章在寫的,跟我的碩士論文只差一個變因,就是添加的材料不一樣。那其實這樣的研究相當的多,因為很容易去做。就是在最常見的牙科的材料加一些添加物,然後看看材料的強度會不會更強。

那廠商其實也不是笨蛋啊,為什麼不要加添加物或是改配方?因為有專利的部分,還有這類的添加物其實都不便宜。另外通常也不能夠加太多,像是這篇文章頂多加到5% wt,再加下去反而更弱。

比較Titanium跟PEEK implant abutment screw loosening and microleakage的研究—Ortega-Martinez(2022)

PEEK,是一種白色的牙科用材料,因為本體是白色易於染色而且價錢有競爭力,所以在之前曾經有一陣子在台灣被推廣。那為什麼如此的材料,會慢慢消失呢?這個研究很好的點出我為何還是用Titanium abutment的原因。

簡單說結果,超過五成的PEEK abutment會鬆動且百分之百會漏。

那這樣的材料適合什麼?研究是說適合作臨時的材料,因為在模擬臨床測試下頂多撐五年。

2020年AARD年度文獻回顧—Cagna(2021)

每年JPD都會有這篇年度文獻回顧,裡面就是多位專家去分析去年假牙界的精選文章,然後會做出一些評論。內容相當的多,我也有參考裡面我有興趣的文章,會不定時的分享出來。

明天會有家牙的演講分享,也有參考到這個文獻的資料。

在臨時假牙使用denture metal mesh的方式—Zaher(2021)

在臨時假牙,尤其是長牙橋的時候,有可能會遇到咬裂或是因為提高咬合而材料不夠堅硬,臨時假牙斷掉的情形。那這篇文章就是提出在咬合面加上一片薄金屬網,試著去降低臨時假牙壞掉的風險。

但是這樣真的比較堅硬嗎?這可能要進一步去研究看看,至少看起來放心一些些吧!

對於根管治療後的牙齒復形問券調查—Girotto(2021)

這篇文章很有趣的是,去用回顧問券調查統計的文獻,看看近年來根管治療後牙齒復形醫師的偏好。

可以看的出來,越來越少的醫師用casting post,而接近一半是用pre-fabricated post。這跟近年來學校的教學以及材料的進步有關係。未來可能casting post會消失?因為大家會要求更快的治療吧。

比較Full Arch Implant-Supported Zirconia-Based跟 Metal-Acrylic Fixed Dental Prosthesis的臨床表現及費用—Barootchi(2020)

在所謂的all-on-4 or more的治療,補綴物主要分成1. Zirconia base 2. Metal-Acrylic base。那因為兩者的價格差距滿大的,在一分錢一分貨的價值之上,理應是較貴的Zirconia base會表現較好。那真的是這樣嗎?

五年的追蹤下,Zirconia base整體存活率94%的確比Metal-Acrylic base的84%要好。但是成本也高出8000美金左右。要怎麼要去做以及怎麼選擇,我想要看醫師及患者之間的溝通而定。

抽菸對於Platelet-Rich membrane的影響—Srirangarajan(2020)

雖然我沒有在使用Platalet-Rich類的製品,就是去抽血然後利用離心機去分離出來我們所需的Platelet-Rich類製品。我們也知道有抽菸的人血小板可能會受到影響,那也會不會影響到這類的製品呢?

實驗中去找兩組年紀及抽血報告均相當的人,一組沒有抽菸,另一組有十年以上抽菸史。然後抽血離心去製作Platelet-Rich Membrane,在電子顯微鏡下去看。

結果有抽菸的,其血小板多已經activated,已經有變形的狀態; 相對的沒有抽菸的血小板就看起來沒有變形。雖然很難再繼續比較其效果,但是可想而知有抽煙應該是有負面的影響。

臨床上對於植牙的abutment材質或客製化的選擇—Zarauz(2020)

這篇文章也是因為他的表格做得滿好的。一般來說,如果能夠客製化,我是覺得應該要客製化。因為可以適當的塑型牙肉。那材料的部分,我一定是不會用全鋯的abutment的,因為可能會碎掉或是會損傷植體。那如果需要美觀,可以用ti-base的方式。

使用Reverse tightening values(RTV)來評比不同方式做screw tightening的強弱—Alnasser(2021)

之前我記得有文章指出,在去上abutment screw torgue的時候,要有間隔10分鐘。但是,臨床上一忙,可能就忘記了。那也有文獻指出要連上兩次torgue,而原廠大多是建議使用原廠的方式上一次扭力即可。那怎麼樣比較好呢?

這個研究同時用了五種方式,除了上面講到的三種外,還加了上扭力-反轉-再上扭力以及上扭力-反轉-上扭力-反轉-再上扭力。然後比較其RTV,也就是需要多大的反轉扭力才能分開。結果出來後,前三組效果沒有統計上差異,但是有加上反轉的有統計上的差異,可以增加RTV。

隨然實驗的結果是建議要做反轉的動作,但是我想,這應該會跟螺絲本身的材質,以及粗細會有相關。我本身還是會用原廠的方式吧,直到有更多的證據出來為止。因為雖然有統計上差異,但實際上差約2-3Ncm而已。

比較冷軋法跟切削法製作的Prosthetic screw的Fatigue performance—Armentia(2021)

植牙用的Prosthetic screw,因為體積較小,所以在製作上多是以切削法來製作。那比較大的物體可以使用Rolled(冷軋法)來製作。那如果我們用冷軋法製作的螺絲,會不會比較耐用呢?

仔細看文章,因為植牙用的螺絲真的小,所以兩種方式做的螺絲,嚴格說不太一樣。所以實驗的結果,冷軋法結果好一點點,但真的比較好?比較有趣的是螺絲的斷面,冷軋法會斷在比較高的位置,但切削法會斷在中段。理論上斷在高位的,會比較好取出斷裂的螺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