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分享閱讀的的文章,因為二寶的到來,很少會有時間可以好好的看書了。這篇最新的文章,其實相當簡單但很重要。
我們在鎖植體的abutment時候,通常會用CHx 0.2%沖洗消毒後再鎖,為什麼?其實就是將附近的唾液沖掉,另外可以增加abutment reverse torque,也就是比較不會掉。
當然有些研究的結果CHx不一定這麼神奇,但是一定不要讓唾液泡進去connection,研究上幾乎一面倒的結論,唾液會讓connection變弱的。
很久沒有分享閱讀的的文章,因為二寶的到來,很少會有時間可以好好的看書了。這篇最新的文章,其實相當簡單但很重要。
我們在鎖植體的abutment時候,通常會用CHx 0.2%沖洗消毒後再鎖,為什麼?其實就是將附近的唾液沖掉,另外可以增加abutment reverse torque,也就是比較不會掉。
當然有些研究的結果CHx不一定這麼神奇,但是一定不要讓唾液泡進去connection,研究上幾乎一面倒的結論,唾液會讓connection變弱的。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9 Vol.28 P.837-839
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圖。就是因為上顎後牙區缺牙後,骨吸收是向內的,所以植體的位置會偏舌側。那如果位置不差,那當然做正常咬合。若是不好,就作反咬。千萬不要做edge to edge,那樣容易咬到臉頰舌頭。我是覺得如果沒有把握,先做臨時假牙試一試咬合,不要直接做正式假牙。
因為我的專長畢竟是在假牙的部分,雖然前牙及拔及種做了也有一些案例,但是說到socket-shield這2010年才開始的方式,真的是不敢嘗試。
這篇案例的圖很漂亮,但也是一個很有種,在一顆有apical lesion的牙座及拔及種還留牙根。最後一張圖是精華,值得收起來。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9 Vol.28 P.743-749
看到Dr. Alan Carr的文章,就知道是著名的Mayo Clinic的統計文章了。簡單來說這篇文章是去統計在Mayo Clinic 從1983-2014之間的6358位患者,有接受過植牙,然後跟他們服用的藥物交叉比較,看看有沒有因為藥物而造成植牙的失敗率提高。
以往我們所唸的文章,以及我所知,目前公認IV注射骨鬆藥物可能造成顎骨壞死,但這篇文章統計起來,結論是“都沒有影響”。當然這樣的回顧性統計,年限拉得很長,老問題就是變因太多了。總結就是吃的藥物應該是沒有什麼影響,而是患者本身的疾病若是真的很糟,醫師要衡量一下植牙是否利大於弊。
我目前在臨床上的工作,簡單分成兩等份,一般牙科(OD/ENDO/Scaling)佔掉一半,假牙(CD/RPD/ Implant)佔另一半。假牙的部分其實做的沒有到很多,植牙也是。剛好最近在統計回到台灣五年的植牙數據,也剛剛好看到這篇文章,竟然有相似的植牙數量跟失敗率,於是分享一下。
作者群回顧了431個單顆植牙的案例,然後一共失敗了17隻植體,然後去比較上下顎的失敗率。發現根本沒差…連位置也沒有什麼差異。我是覺得一樣的研究都是差不多,因為變因太多了。
所以我是跟我的患者說,成功率約96%,為什麼會失敗有時候我也不知道。位置沒有什麼大差異,當然我們會去避免一些基本的準則,我會再分享給大家。
這篇回顧性的文章,是在同一間私人牙科機構,去統計其18年間,做的4325支植體,統計有沒有interproximal contact loss的情形。同時也看有沒有bone loss或是mucositis的狀況。
令人驚訝的,整體來說有17%的植體有這樣的現象。下顎的機會大於上顎,追蹤到第八年甚至有29%的機會。但是跟bone loss及mucositis沒有很大相關。我想我看到的狀況並沒有這麼糟,但是要提醒後牙區一旦出現而沒有處理,可能會造成鄰牙的蛀牙。
先說,這篇文章是用電腦模擬,使用2.2mm pilot drill鑽10mm,然後使用不同的沖水速度20,40,60,80 ml/min和不同的轉速 600,800,1000,1200 rpm,看到底有沒有關鍵的變因。
這篇是回顧性的文章,主題是Zirconia abutment在前牙區的使用。簡單歸納幾個重點:1. 前牙區abutment若是跟咬合長軸差異20度以上,還是建議用titanium abutment。2. 牙肉厚度小於2mm者,用zirconia可以避免金屬色(台灣有患者前牙頰側天生超過2mm厚度?很很很少…)。3. Ti-base使用的文章還是少,因為比較慢出來,期待更多Ti-base的統計。
在植牙協助式的覆蓋式假牙中,如果是使用locator,很難可以達到完全平行的attachment,這就代表說path of insertion一定不能有任何的倒凹。但我們去packing後,有時候會有一些軟組織的倒凹,那要如何去除?
這個臨床的方式是用surveyor,然後在housing插上replica的情況下,找出好的戴入途徑,然後磨掉干擾處。我個人的經驗是:這類的患者年紀大,干擾處要盡量磨多一些,或是使用non-engaging的plastic insert。
這篇日本的case report,是去描述在無牙脊不夠寬度之下,將cortical bone用screw向外固定,然後等待四個月後寬度足夠再植牙。通常看到這樣的寬度不夠,我幾乎就直接轉牙周或是口外醫師,之後應該自己嘗試看看,這種GBR外補骨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