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MMA內加入ZDMA粉末對於機械及抗菌性質的幫助—An(2022)

這篇文章在寫的,跟我的碩士論文只差一個變因,就是添加的材料不一樣。那其實這樣的研究相當的多,因為很容易去做。就是在最常見的牙科的材料加一些添加物,然後看看材料的強度會不會更強。

那廠商其實也不是笨蛋啊,為什麼不要加添加物或是改配方?因為有專利的部分,還有這類的添加物其實都不便宜。另外通常也不能夠加太多,像是這篇文章頂多加到5% wt,再加下去反而更弱。

比較Titanium跟PEEK implant abutment screw loosening and microleakage的研究—Ortega-Martinez(2022)

PEEK,是一種白色的牙科用材料,因為本體是白色易於染色而且價錢有競爭力,所以在之前曾經有一陣子在台灣被推廣。那為什麼如此的材料,會慢慢消失呢?這個研究很好的點出我為何還是用Titanium abutment的原因。

簡單說結果,超過五成的PEEK abutment會鬆動且百分之百會漏。

那這樣的材料適合什麼?研究是說適合作臨時的材料,因為在模擬臨床測試下頂多撐五年。

德國牙醫師選擇什麼材料來復型自己的後牙—Beyer(2021)

我們在幫患者選擇牙齒要用什麼材料復型,會根據患者的喜好以及醫師的判斷,從中選出患者跟醫師可以接受的材料。那如果醫師自己選擇要做後牙(這篇文章只有指molar大臼齒)應該是沒有預算的考量吧,那用什麼比較好???

一樣直接講結論,在統計的1719顆molar中,Gold inlay (25%), Composite resin(24.3%), Gold crowns(21.8%), Amalgam(11.8%), Ceramic crowns(6.6%), Ceramic inlays(5.4%), Metal-ceramic crowns(4.3%), GIC or compomer (0.8%) 。

統計上大多是金屬性質的居多,可見牙醫師自己對於大臼齒來說還是比較信任金屬的,尤其是黃金。但是若依年齡層來分,越年輕的醫師會使用樹脂跟陶瓷,這也是趨勢。

Monolithic zirconia的厚度跟遮色的效果—Tabatabaian(2018)

JPD 2018 Vol.120 P.257-262

JPD 2018 Vol.120-1

這篇文章的實驗很簡單,就是找兩種不同的monolithic zirconia,A2顏色做成三種厚度去遮A4的顏色,看E值變化。結果要0.9mm的厚度才比較有效果。這跟我們在臨床上,全瓷冠至少1mm厚度的要求其實是合理的。可惜使用的廠牌太少了,能夠多比較會更好!

JPD 2018 Vol.120-2JPD 2018 Vol.120-3

比較四種常用的植體其表面和細胞親和力的效果—Liu(2013)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3 Vol.22 P.641-651

J O P 2013 Vol.22-1.jpg

這篇研究是在比較四個主流植體系統,表面的處理跟其細胞附著能力的比較。因為這畢竟不是人體試驗(也很難做人體試驗啦…)結論來說Astra tech和Straumann的48小時細胞附著能力比3i和Nobel Biocare強大。這是2011/2012年的研究,但是比較近的paper我也沒有找到比較這麼多家植體的。

我個人沒有使用這四家的植體,所以也沒有讚揚貶低之意,我也相信這樣的研究,才會讓植體廠商更加努力增強表面。但是相對來說,一旦這樣粗糙的表面露出,植體周圍炎理論上更難搞?真的沒有絕對好絕對壞。

J O P 2013 Vol.22-2J O P 2013 Vol.22-3J O P 2013 Vol.22-4J O P 2013 Vol.22-5J O P 2013 Vol.22-6J O P 2013 Vol.22-7

對於Zirconia做grinding and polishing後的強硬度之效應—Khayat(2018)

JPD 2018 Vol.119 P.626-631

JPD 2018 Vol.119-1

現在我們在臨床上,使用zirconia的機會可以說是越來越高。那之前我們會聽說或是有唸到資料,說zirconia在研磨過後,會增加表面粗糙度,減低硬度,那臨床上真的有影響嗎?

這樣的研究我找過近幾年的文獻,我漸漸發現,就誠如這篇文章所述,在統計上你會覺得磨過了之後有差,但是醫師理論上會做polishing拋光的動作,那結果就相對來說差異性小。所以只要有做拋光,不見得要glazing,其實臨床上是可以接受的。

結論,zirconia有修磨後,要做適當的拋光,臨床上是沒有問題的。

JPD 2018 Vol.119-2

使用FEA模擬植體的機械性質—Castolo(2018)

JPD 2018 Vol.119 P.611-619

JPD 2018 Vol.119-1

我們在做實驗的時候,會有很多難以控制的部分,但是用電腦做finite element study就可以避免,而且不用真的去破壞看看,牙科材料學就是充滿破壞的一種牙科美學。

那植體未來會不會只有電腦運算就好,當然不行,材料的強度可以模擬,但是表面的骨整合就沒辦法了。所以當電腦也可以模擬出細胞生長,那生物材料學可能會有很可怕的快速進展。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

在denture base resin加抗菌材料的結果—Mirizadeh(2018)

JPD 2018 Vol.119 P.292-298

JPD 2018 Vol.119-1

我們在做牙科材料學研究時,最單純的一種研究就是在原有的材料中,換了一些變因,然後或許會幸運地找出一種更好的新材料。但是就如同我的碩士論文一樣,加了之後材質的確更強的,但是製作上很難搞,不易普及。這個研究就是在原有的denture base中加了一種monomer,結果是有很強的抗菌效果,但是強度剩下不到一半。所以看來還是不可行,但是至少提供了一個新的點子。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4

使用不同濃度的HF去處理feldspathic creamic crowns的效果—Venturini(2018)

JPD 2018 Vol.119 P.278-285

JPD 2018 Vol.119-1

我記得前幾天有一位醫師問我,全瓷的牙冠要不要用HF酸蝕?我剛好看到這一篇,分享給大家看看。研究團隊使用Vita的同一種瓷塊,然後在80塊的CAD/CAM車出的成品中,分成四組(無,1% ,5%,10%), HF的酸蝕時間都是60秒,然後去測Fatigue failure。

很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用5%HF酸蝕過的牙冠明顯變得脆弱,其他的都差不多。所以要怎麼處理,當然要看原廠的建議,另外黏著的過程及黏著劑都有影響的。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

比較數位和傳統方式的RPD framework fitness—Ye(2017)

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348-353

IJP 2017 Vol.30-1

使用數位的方式設計並製作RPD framework,已經有不少篇的文章在研究這樣的可行性,包括是否有好的fitness,然後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的製程還有最重要的費用問題。這篇文獻其實就說出了事實,數位的方式做出來的framework相較於傳統包埋的方式,會稍微不準一點點(統計上倒是有顯著差異)。但隨著儀器跟材料的進步,現在就差在價錢了。

IJP 2017 Vol.30-2IJP 2017 Vol.30-3IJP 2017 Vol.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