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重建前使用電腦模擬側方輪廓案例—Shao(2019)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9 Vol.28 P.731-736

JOP 2019 Vol.28-1

這篇由華西口腔醫學院發的文章,說明了未來我們在全口重建時候可能的方式。因為儀器設備昂貴,所以這要普及應該還需要一定時間。在一個需要全口重建的患者,如果輪廓需要更動,以往我們是用經驗去猜。多半是使用一個臨時全口假牙去找軟硬組織的未來位置。但是如果要及拔及種?那就要更仔細的事先計畫了。以下看圖說故事。

JOP 2019 Vol.28-2JOP 2019 Vol.28-3JOP 2019 Vol.28-4JOP 2019 Vol.28-5JOP 2019 Vol.28-7JOP 2019 Vol.28-8

直接3D列印顏面silicone補綴物—Unkovskiy(2018)

JPD 2018 Vol.120 P.303-308

JPD 2018 Vol.120-1

在Maxillary facial prosthetic的領域中,一直都是經驗的傳承,但是科技的進步之下,使用顏面掃描然後直接機器設計列印,會比以往的師徒制更有效率。這篇文章主要就是在描述這樣的科技,是已經在使用中的,但是在染色部分,還是需要一些時間。長期的追蹤,也還是需要時間的驗證。

JPD 2018 Vol.120-2JPD 2018 Vol.120-3JPD 2018 Vol.120-4JPD 2018 Vol.120-5JPD 2018 Vol.120-6

在小口症的患者使用數位化方式製作全口假牙—Kuric(2018)

JPD 2018 Vol.119 P.879-886

JPD 2018 Vol.119-1

這篇是Wei-Shao Lin醫師的最新文章,描述如何使用CBCT,以數位化的方式在製作張口度小的患者的全口假牙。我看到這副假牙其實還算大了一點點,不知道怎麼塞進去的?但是這樣的製作方式確實是很迷人啊!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4

JPD 2018 Vol.119-5

3D-printed guide做lateral approach sinus grafting—Goodacre(2018)

JPD 2018 Vol.119 P.897-901

JPD 2018 Vol.119-1

3D-printed guide是越來越在臨床上普遍使用的,但是這篇文章所寫的,是使用3D-printed guide去做開側窗的補骨植牙手術。當然在目前越來越精確的CBCT跟printer之下,這樣的做法一定會變成主流,當然費用的問題,也應該會隨著科技的普及而更可以被接受。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4JPD 2018 Vol.119-5

增進無牙脊數位印模準確度方式—Fang(2018)

JPD 2018 Vol.119 P.733-735

JPD 2018 Vol.119-1

在上顎全口無牙的情況下,要去做數位印模,難度高的是在palate的部分。這篇文章介紹一個方式,據說可以增加準確度,因為我本身沒有數位印模的設備沒辦法試,但是這樣的說法我覺得可行。

他的方式是用流動樹脂,在上顎無牙處點六個大約1mm直徑的點,光照硬化後然後用組織三秒膠黏好,這樣舌頭弄到也不會掉,然後一樣口掃後用電腦去除掉這六個凸點即可。

看起來會比使用PIP刷得乾淨許多,不知道真實狀況如何?

JPD 2018 Vol.119-2

使用FEA模擬植體的機械性質—Castolo(2018)

JPD 2018 Vol.119 P.611-619

JPD 2018 Vol.119-1

我們在做實驗的時候,會有很多難以控制的部分,但是用電腦做finite element study就可以避免,而且不用真的去破壞看看,牙科材料學就是充滿破壞的一種牙科美學。

那植體未來會不會只有電腦運算就好,當然不行,材料的強度可以模擬,但是表面的骨整合就沒辦法了。所以當電腦也可以模擬出細胞生長,那生物材料學可能會有很可怕的快速進展。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

客製化的locator abutment—Kim(2018)

JPD 2018 Vol.119 P.522-525

JPD 2018 Vol.119-1

在未來數位化的時代裡,我想這樣客製化的implant attachment會是一個趨勢,因為傳統上我們要去選擇牙肉高度,就是固定的1mm,2mm之類,但是訂製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想要的高度。當然現在因為成本的考量,就是像這個案例因為植牙種歪太多只好客製化。然後上顎只種兩顆然後全覆蓋,倒不如好好存錢種all-on-4。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

統合臉部掃描及3D設計CAD/CAM ceramic veneer—Lin(2018)

JPD 2018 Vol.119 P.200-205

JPD 2018 Vol.119-1

這篇由Dr. Wei-Shao Lin最新發表在JPD的文章,跟我們表達的是未來牙科的趨勢,就是會有更多數位科技的輔助,傳統的手工還是很可貴,但是追求速度的數位化總會取代大部分現在手工的部分。也感謝林醫師給我一個機會,明年能夠撥空回到台灣帶給我們最新牙科數位的新知。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4JPD 2018 Vol.119-5JPD 2018 Vol.119-6JPD 2018 Vol.119-7JPD 2018 Vol.119-8

比較不同intraoral scanner的上手程度—Lim(2018)

JPD 2018 Vol.119 P.225-232

JPD 2018 Vol.119-1

這篇韓國的研究有其臨床的意義,內文及研究方式可以看看內文,重點就只有一個:intraoral scanner口掃機需要多用幾次才能夠真的上手,所以要使用的話就一定要多練習。Trios比較起來比iTero準一點點,但是軟體的更新可以讓口掃更精確。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

比較傳統和數位方式印製後牙區植牙牙橋的精準度—Basaki(2017)

IJOMI 2017 Vol.32 P.792-799

IJOMI 2017 Vol.32-1

我們在前面有幾篇文章,在討論傳統和3D印模的精準度。這篇還故意選一個兩側都有植牙牙橋的case,一邊是做平行而另一邊歪很多。傳統的是用custom tray加Aquasil,數位用iTero。結果不論是直的還是歪的,傳統的方式都比較準,差距50um左右。說實在差距真的可以再修正,只是這篇有多添加種歪的條件是滿符合現實面的。IJOMI 2017 Vol.32-2IJOMI 2017 Vol.32-3IJOMI 2017 Vol.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