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的維他命D3,鈣跟磷的濃度與下顎無牙脊的吸收有無相關—Kalavathy(2022)

這篇文獻我覺得滿有意思的,就是患者會覺得,我缺牙之後骨頭吸收,要吃甚麼才能讓我的骨頭能夠不要吸收?這個研究是去抽血,然後看血液中的維他命D3,鈣和磷跟下顎無牙脊的骨頭吸收有沒有相關?

統計上血液中的維他命D3,鈣和磷跟下顎無牙脊的骨吸收是有正相關的,而跟性別年紀沒有相關。所以理論上若是能夠增加血液中這些因子的濃度,可能缺牙後的骨吸收會減少的。那要怎麼增加這些因子的濃度?大致上是要適當的曬太陽10-15分鐘以及飲食要注意,細節可以自行去搜尋網路。

利用程式計算RPD的成功與否—Alageel(2020)

這篇文章我覺得很有趣,就是去用一個軟體分析,是看看這樣設計的RPD會不會讓患者滿意?

http://ebhnow.com/wp/applications/

http://ebhnow.com/apps-wp/0160/index.html

統計患者比較喜歡上顎有三個units以上teeth supported,比起下顎distal-extension少於3muit clasp的。我有試著用看看上面網頁,可能還需要優化一下會比較好用。其參數也可以再討論看看因為每個人的牙齒都不同。

2020年AARD年度文獻回顧—Cagna(2021)

每年JPD都會有這篇年度文獻回顧,裡面就是多位專家去分析去年假牙界的精選文章,然後會做出一些評論。內容相當的多,我也有參考裡面我有興趣的文章,會不定時的分享出來。

明天會有家牙的演講分享,也有參考到這個文獻的資料。

使用PVS材料快速取RPD framework bite的方法—Trevino(2021)

我們在臨床上製作好RPD framework後,當然要先試戴確定是密合的。然後為了節省時間,基本上就會在framework上墊上一層蠟然後去取咬合記錄。但是放臘上去需要時間,而且有做過的醫師就知道臘不是很強壯,稍微用力一些就會碎掉。

我看到這篇文章後有種頓悟的感覺,這很像我常用的putty cast的方式啊,就是在cast上打上一層PVS,然後再壓上framework,再鋪上PVS。大多取bite的材料也是PVS。這樣的咬合記錄應該會更穩更容易mounting上咬合器。

追蹤評估活動假牙使用後abutment teeth的牙周狀況—Correia(2018)

IJPRD 2018 Vol.38 P.755-760

IJPRD 2018 Vol.38-1

這篇是比較少見的,去追蹤RPD的abutment perio status。結果跟我們一般用邏輯思考的一樣,abutment跟non-abutment比較起來,有鉤子鉤到的牙齒牙周狀況較差。另外occlusal方向的鉤子,會比從gingival方向的鉤子更有殺傷力。不過因為回顧的case量並沒有很大,加上變因其實太多,僅供參考而已。

IJPRD 2018 Vol.38-2IJPRD 2018 Vol.38-3IJPRD 2018 Vol.38-4IJPRD 2018 Vol.38-5

Ectodermal dysplasia的早期植牙治療—Knobloch(2018)

JPD 2018 Vol.119 P.702-709

JPD 2018 Vol.119-1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在治療這類罕見疾病(外胚層發育不良,牙齒會有嚴重缺陷)很有參考價值的case report,尤其是他追蹤了13年。在早期的時候就決定在下顎做植牙,然後overdenture,等成年後再加種改成implant supported fixed denture,是很合理的。而上顎做了一些矯正,然後再用OGS改,再植牙做implant assisting RPD。很漂亮的case,相信這個患者是有得到牙科正面的協助的。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4JPD 2018 Vol.119-5

比較數位和傳統方式的RPD framework fitness—Ye(2017)

Int J Prosthodont 2017 Vol.30 P.348-353

IJP 2017 Vol.30-1

使用數位的方式設計並製作RPD framework,已經有不少篇的文章在研究這樣的可行性,包括是否有好的fitness,然後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的製程還有最重要的費用問題。這篇文獻其實就說出了事實,數位的方式做出來的framework相較於傳統包埋的方式,會稍微不準一點點(統計上倒是有顯著差異)。但隨著儀器跟材料的進步,現在就差在價錢了。

IJP 2017 Vol.30-2IJP 2017 Vol.30-3IJP 2017 Vol.30-4

使用implant impression coping來重置和複製RPD cast—Lee(2018)

JPD 2018 Vol.119 P.33-35

JPD 2018 Vol.119-1

我一向滿喜歡JPD的這個項目,就是臨床的一些小技巧。這篇文章就是很聰明的,使用了常用的implant impression coping和analog,來定位在surveyor上的cast,然後你甚至可以去用silicone印膜材來翻模,然後也不用去重新定位,在做大case的時候很實用。

JPD 2018 Vol.119-2JPD 2018 Vol.119-3JPD 2018 Vol.119-4

利用finite element study分析distal implant supported RPD的framework設計—Shahmiri(2017)

JPD 2017 Vol.118 P.177-186

JPD 2017 Vol.118-1

在新版的RPD課本裡,如果是下顎的Kennedy I的RPD, 會建議植體放在後面缺牙區,最好到molar區,那前面的clasp和rest?要不要放RPI? Rest要在mesial還是distal? 這種情況,其實用finite element study電腦模擬是比較客觀的。這篇文章就是模擬兩種不同情況,Rest放在mesial還是distal?

結果我們一般要RPI的rest放在mesial,但是有植牙後,反而要放在distal,framework比較不會變形。所以有沒有機會以後會在設計後直接模擬framework的強韌度?希望會出現!

JPD 2017 Vol.118-2JPD 2017 Vol.118-3JPD 2017 Vol.118-4JPD 2017 Vol.118-5

AARD 2016年度文獻回顧—Donovan(2017)

JPD 2017 Vol.118 P.281-346

JPD 2017 Vol.118-1

今年的AARD回顧提早出版了,這篇一樣很長的文章幫牙醫師回顧了假牙牙周等重大的文獻回顧,可以在裡面挖到很多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