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ransmucosal implant植牙時補上submargin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對於shallow buccal dehiscence的三年追蹤—Stefanini(2016)

ijprd-2016-vol-36-p-621-630

ijprd-2016-vol-36-1

 

我看完這篇文章,又忍不住對於Dr. Zuccelli的團隊致敬,也改變了我的植牙思考模式。我在受贗復假牙專科訓的時候,很少有機會去接所謂tissue level implant,一開始我會去問為什麼,後來其實是因為我們配合的手術醫師多半是新手,種tissue level若是種不好很難收尾,所以乾脆就用bone level加上custom abutment,這也是我很常用的招式,我也相信是種不好的唯一解(除了不接出或是拿掉重種外,但以上很難跟患者解釋)。

在20個有shallow buccal bone dehiscence(小於3mm),利用Straumann Standard Plus,將implant abutment connection放在bone之上2mm, 加上buccal side flap之內縫上一塊CT graft。在追蹤三年後仍然保持良好。

那為什麼不可以用bone level加上長的healing abutment?因為這個團隊認為這樣bone 會繼續向下掉,連帶拖累soft tissue。我的專長畢竟是在硬組織的方面,軟組織的部分真的要再多進修。

ijprd-2016-vol-36-2ijprd-2016-vol-36-3ijprd-2016-vol-36-4ijprd-2016-vol-36-5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