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牙科有個80/20的口號, 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議兼具功能及美觀的齒列應該至少有20顆牙齒. 所以設想我們有所有的前牙加上所有的小臼齒,就剛剛好符合這20顆牙齒的條件了,這也被稱為Shortened dental arch(SDA). 那到底這SDA到底好不好用呢?這篇回顧性文章就在討論這問題.
一個有功能性的口腔環境必須要考慮多重因素:OVD, occlusion, hard&soft tissue, TMJ等等…Dr. Armellini回顧了從1966-2004的文獻, 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SDA是不是適合的治療方針.
Oral functionality:在1992年WHO第826號報告中, 建議至少要有20顆的牙齒才能夠有足夠的功能及美觀, 所以如果刻意去做cantilevers, distal-end RPD 或是 implant supported prosthesis是過度的治療. (當然是建立是你有20顆…如果不夠的話還是要去補到夠)
Masticatory efficiency:文獻回顧有以主觀和客觀的方式去判斷, 整體來說如果患者的小臼齒都在而且還有一對臼齒在,也就是後牙有5個單位有對咬的情況,只有3-5%的患者會覺得功能不足.
Prosthodontics considerations:在考量各顆牙齒的穩定性,保存好的軟硬組織,確定OVD, TMJ都沒有問題時,依文獻回顧指出如果只有1-2組occlulding premolars, 前牙可能會migration.一樣的問題則是如果只有單側有posterior support或是只有1-2組, TMJ容易會有問題. 另外因為沒有molar, 所以肌肉會自動調整咬合力,不用擔心overloading.
Patient comfort:在比較SDA和SDA+distal-end RPD, 在患者的舒適度上沒有統計上差異. 有8%的SDA患者覺得咬合比較沒有力, 有20% SDA+distal-end RPD的患者不佩戴RPD.